祖父的选择
祖父年轻时期,家里比较富裕,上过私塾,读过初中,文化底蕴颇深。当年,祖父可以经商、从政,但他为了唤起中国民众的觉醒,毅然选择了教书。因为他知道,只有把知识、文化、科学给予广大民众,中国才能崛起,才能振兴。
祖父从教以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一年中有300天吃住在学校。家里繁重的家务劳动全扔给了体弱多病的祖母。当时,曾祖父、曾祖母皆已年迈,而父亲弟兄几个仍在幼年,家务担子的分量可想而知。
1951年,祖父在崔柳杨完小任教,父亲也在那里就读。这一年7月中旬,曾祖父过世,祖父和父亲回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大雨突降,河水猛涨。祖父放心不下他的学校和学生,执意要返回学校。
当时回校必须途经无棣干沟,但连接两岸的只有一条又窄又矮的土坝。雨后,大水已漫过土坝,冲出了3米多长的一段缺口,水很深、很急。心急之下,他俩蹚入河水中,祖父被呛了好几口水,好在有惊无险,安全到达。多少年来,祖父“冒险涉水也不误教学”的事迹一直被传为佳话。
父亲的夙愿
父亲在中小学阶段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初中毕业以后,祖父既不让父亲考高中,也不让考技术学校,而是动员他报考惠民师范,父亲欣然同意。师范毕业后,父亲同样走进了教育的大门,一干就是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和才智。
在30年的任教中,父亲以教书为本,他爱护学生胜过爱自己,他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亲人。他三十年如一日,把教师作为实现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神圣岗位。在生活困难的年代里,他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每月29.5元)用在最困难的学生身上,把每月仅有的几斤细粮票都留给了生病的学生。他用园丁的一颗匠心滋养着学生,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初心。
父亲在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乡、县优秀教师。他老人家是桃李满天下,并为我树立了职业理想——从事教育工作。父亲的夙愿是,接过祖父手中的教鞭,再传承下去,力争三代从教逾百年。
我的理想
我从小就受到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大学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梦想成真,走上了教育岗位。
从教以来,我爱岗敬业、勤奋努力,一心用到教育上。25年过去了,我在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曾多次被评为县市模范教师、先进个人,还多次被县政府授予嘉奖和奖励,我一直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率先垂范,身教感染。在教育学生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注意自己言行的影响。我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所以,我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我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记得2000年那个严冬,我的母亲查出上颌窦癌,治疗后迅速扩散到全身,医生都告诉我回家治疗。虚弱的母亲回到家已经无法下床,我心如刀割,盼望着能天天守在她身边,陪她度过最后的时光。可是,那年我带的是毕业班,他们距高考还有4个月的时间,这是他们复习的黄金时间。再调换任课老师对他们来说也是莫大的打击,已经来不及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习惯。
一边是病危的母亲,一边是50个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哪个都无法割舍。咬咬牙,我还是走上了神圣的讲台。于是,备课和批阅卷子的地点改到了母亲的病床前。病床和讲台两点一线,风里雨里,从未退却,支撑着我顺利地送出怀揣大学梦想的孩子们。
严爱相济,教书育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管理班级琐碎繁冗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爱”要发自内心,学生才会感受到、体会到,才会学着爱别人。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为教育事业奉献我的青春和热血!也为教育世家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