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1点刚过,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附近的老人们就早早来到社区老年食堂就餐。店里的橱窗内一共有10种菜品,有小酥肉、番茄炒蛋、炒胡萝卜和包子等。从菜单上看,这家餐厅还供应早点,有油条、油饼、小笼包、小米粥等。此时,餐厅内已经坐满了人,还有人在等位子。
“我基本上天天都来这里吃饭,十几块钱就能吃饱吃好。很多老朋友都会来这儿,可以和他们说说话,吃完饭还能一起下下棋,不会觉得孤单。”一位正在用餐的大爷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老年食堂真是开在他们心坎上了。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存续在业状态的各类社区食堂经营主体已超过6000家。今年7月,商务部等13个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也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年食堂并不都运营良好,餐品种类不足、供餐范围不广、人手资金不足等问题时常出现,因经营困难而关店的老年食堂也不在少数。
如何持续探索市场化运作,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用可口饭菜“焐热”老年人的心?
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饭菜价格普遍不高
让老年人吃饱吃好
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小区内的养老驿站,同样有一家老年食堂。
承包这家驿站的是一家民办单位——福寿苑养老照料中心。近日,记者来到养老驿站采访时看到,食堂内部配备了厨房,共设有4张餐桌,菜品一共有10种,用餐人员几乎都是老年人。
大厅内,一幅社区地图展现在眼前,里面清楚标注了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数量及年龄分布:周边4个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6751人,目前,有十分之一的老年人会来这里用餐。
记者了解到,近期,北京市西城区开了很多老年食堂,这是该区的一个老年助餐政策。每位拥有北京市户籍并居住在西城区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可以享受每天5元就餐补贴。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区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小程序进行线上订餐。
在社交平台中,记者以“老年食堂”为关键词检索,看到不少点赞留言:社区的老年食堂真的是便宜又卫生,一荤两素14元,两荤一素16元,比动辄二三十元的快餐店便宜多了。
记者注意到,老年食堂菜品价格普遍不高,一餐价格10元至20元左右,还会有相应补贴。
比如,广东的一家老年食堂就对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用餐标准为每餐10元,其中60岁至79岁老年人每餐自付8元,政府补贴每餐2元;低保、特困人员及80岁以上老年人每餐自付6元,政府补贴每餐4元。除此之外,另有一部分老年食堂对75岁以上或者8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餐食。
人手不足资金缺乏
收入微薄难以为继
2022年年初,记者曾走访过天津市10家老年食堂,今年8月底再去回访时发现,其中两家已经倒闭,还有3家由堂食和外卖兼营转为只做外卖,且由配餐公司统一配餐。一个社区每天在这3家食堂订餐的老年人只有十几位,其他5家还在经营的老年食堂,客流量也大不如前。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门口告示牌上食物种类虽挺多,但一问就是‘没有’,早晨起来基本上只有鸡蛋饼、小米粥和‘嘎巴菜’,卖的价格还和外面一样。小区门口不到200米处就是早餐摊位,煎饼馃子、大饼卷一切、肉夹馍、豆腐脑等应有尽有。中午食堂总共就6个菜,有时候只有4个,随便打两个菜就要二三十元,份量还特别少。”一位曾在天津市河东区某老年食堂用餐的老年人告诉记者,刚得知社区开设了老年食堂时,他还挺高兴,但吃过几次之后就不再去了,“员工盛完菜就坐在食堂里吸烟,环境弄得很不好。果然,开业一年多就干不下去了。”
一家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社区来吃饭或者订餐的老年人也就二三十个,客流量太少,政府虽减免了房租、水电等费用,还给了资金支持,但还是入不敷出,久而久之,就专做外卖了,这样能省下一笔费用。在被问到开办之初有没有进行市场调研时,对方表示只知道老年人很多,没想到有用餐需求的这么少。
还有工作人员表示,食堂干不下去,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赚钱。虽是为了服务老年人,但不能一直“用爱发电”,虽然人们讨论的热度比较高,但是老年食堂若定价低就会赔本,若定价高就会没生意,配送都是免费的,微薄的收入与日常的劳累不成正比,坚持不下去,只能退出。
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看来,部分老年食堂难以为继的原因在于,我国老年人口虽多,但并不是都有到老年食堂用餐的需求,还有些老年食堂菜品单一或者不符合老年人口味,无法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等,客流量自然不会多。
科学布局精准选址
系列优惠政策支持
老年食堂目前运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才能解决?
孙鹃娟说,有些政府补贴是在建设时投入一笔资金,之后按照客流量进行补贴,客流量达不到,相应的补贴也会减少。正因如此,老年食堂在建设之初要做好市场调研,比如老年人数量有多少,就餐需求如何,有哪些就餐习惯等。通过科学布局、精准选址,打造多样化高质量菜品等方式,满足更多人的用餐需求,实现多方共赢,不然很容易开业后不久就关门歇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曲嘉瑶说,想要吸引年轻人来就业,提升老年食堂的经营活力,可以打破现有社会工作者招聘的年龄限制,广泛吸纳辖区居民,就近服务于老年食堂。这样不仅能解决本市居民(再)就业问题,还能利用地缘优势,由辖区居民开展服务,实现便民诉求,“未诉先办”,及时、精准地满足民生需求。
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发展,让社区食堂行稳致远?对此,各地正在积极探索。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社区老年食堂建设与服务要求》,对社区老年食堂建设与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及场所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与管理、现场制餐、集中配送、集中就餐、餐后处置、安全与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标志着全省社区老年食堂建设与服务有了“硬杠杠”。山东省也是首个发布老年食堂建设服务标准的省份。
曲嘉瑶认为,要解决盈利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拓宽老年食堂的服务范围,破除老年服务的限制,提供多元化便民服务。
“在老龄化、空巢化程度较高的老城区,可利用老年食堂的场地,将其他居家养老服务做实、做细。例如,可以在非就餐时段着力解决好独居老人紧急救援、日间老人看护等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曲嘉瑶说,在年轻化的社区,可高效利用老年食堂的场地,开设社区咖啡厅或托育点,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托育、托管及儿童接送等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增加老年食堂的盈利。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