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金洁 王瑞云 摄影报道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裁出家乡巨变;几番思量,几度绸缪,承载着美好祝愿。纸张在与剪刀的每一次接触中跳跃,直到变化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在任丘市辛中驿镇张施村,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伯口剪纸传承人王合兵老人,几十年传承着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同时,还融入了无限创意,使作品在简约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心愿的表达。
除了鸟语花香、蝴蝶蹁跹、吉祥如意等生机盎然的传统剪纸,更有《千字文》《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剪纸。这些古朴精巧、独特新颖的作品,细可如春蝉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
剪纸文化源远流长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可以说,它带着泥土的清香、五谷的芬芳,是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的反映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原生态艺术。
巧手的人们,用剪刀将纸剪成各式各样图案,如窗花、门笺、灯花等,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镂空感和艺术美。
任丘市辛中驿镇张施村村史馆内的剪纸展厅,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剪纸世界。在一个八仙桌前,鹤发童颜的王合兵老人,右手的剪刀随着左手中的红纸转动,不一会儿就“变”出了飞舞的蝴蝶、传神的人像,引得一旁围观的张施村小学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拿起剪刀跟学起来。
行走在村子里,道路两侧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剪纸作品,不仅仅是张贴在墙的表面上,更彰显了剪纸文化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
这里的人们,不分长幼,拿起剪刀来都能露两手。今年73岁的张施村村民李凤兰,说话间就用剪刀剪出了一个带有镂空图案的葫芦。她笑着说:“俺们村的人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剪纸,就是看也都看会了。人人都爱剪纸、好剪纸。”
多年来,惠伯口剪纸以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在任丘市南部乡村广泛流传。剪纸艺人主要分布在惠伯口、张施、南马、西王团、陈边等村庄。
据考证,惠伯口剪纸自明末清初起在民间形成,并逐渐盛行起来。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题材,一般在节日庙会、婚俗喜庆等活动中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
另外,惠伯口剪纸也表现着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动物植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
“过去,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会用彩纸剪出不同形状的花鸟鱼虫贴在窗上、门上、墙上,来装点节日气氛。”王合兵说,“在我们这,剪纸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重新绽放光彩
“剪纸是门手艺活,要想做好可不简单。它融合了画、剪、裁等多种技术。”王合兵边说边拿出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小到几厘米,大到近十米,大多反映了新农村发展建设和当地特色民俗,每一幅都是刀工精湛、构思巧妙。
人物肖像千人千面,是剪纸中比较难的,但是在王合兵手中,剪刀游走在纸张上,不仅人物的表情跃然纸上,就连发型都清晰可见。
今年77岁的王合兵自幼喜欢剪纸。“小时候,邻居家有位老太太经常给人们剪窗花。她跟我说,这是家里好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我特别喜欢,就跟着老人学起来。”王合兵边剪边说着。
成年后,王合兵到了惠伯口文化站工作。在一次下乡调查的时候,他发现很多农户家窗户上粘贴着残缺不全的剪纸,就想着自己爱好剪纸,可以试试把这些窗花复原。于是每到一户发现有剪纸的,王合兵就要个样子,回来琢磨、试剪。
20世纪80年代,有一户人家墙上那“五子登科”的剪纸就剩下一个“五”字,王合兵根据“五”的图案将“五子登科”四字和图案配齐剪好。上级领导很重视这件事,并把剪纸当作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来抓。
为了让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绽放新花,王合兵把有技术、有名气的老艺人组织起来,一方面搜集整理古老的作品,另一个方面又加以创新,用剪纸来歌颂时代发展、歌颂家乡巨变。
在20世纪90年代初,辛中驿镇组织了一个大型的剪纸展览。展览上用“回忆对比”的方法,反映了任丘巨变。此后,王合兵和艺人们带着剪纸作品多次受邀到市里参展。随着惠伯口剪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坚守传统技艺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王合兵剪纸从来不描样,不管是人物动物,还是故事情景,在他的手中都能剪成妙趣横生、令人陶醉的形象。
“1992年,我们把130余幅惠伯口剪纸作品送国外参展。1995年,又选了115幅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到北京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我个人还被载入了《中国民间名人录》。”王合兵介绍。
为了让剪纸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发展壮大,任丘市成立了专门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保护扶持力度,推动剪纸文化的繁荣和提高,并采用录制声像资料等方法,将老艺人的一些剪纸绝活用现代化手段保留下来。
“任丘市文旅局和辛中驿镇政府对剪纸艺术发展极为关注,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扶持。发展至今,惠伯口剪纸花样已多达200多种。老艺人们不断创新、提高、扩大画面内容和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辛中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颖杰说。
纵观惠伯口剪纸,有的是对家乡的怀恋,有的则是对亲情的表达,有的更是对自然的赞美。
王合兵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即便这样,他仍然陶醉其中。“我一般采用阴刻、阳刻、剔纸、贴纸等技法,这样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我还特别喜欢创作充满挑战的题材,把人物的神情和特征刻画出,好像生活中的人物在纸上重现。”王合兵笑着说。
王合兵说:“剪纸是个费眼费手的活儿,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了。可是我这个人很专注,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我愿意通过努力,将剪纸手艺和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王合兵手中的剪刀每一次剪动,都是心灵的交融,使得剪纸作品充满了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