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您家的月饼准备好了吗?
小时候,每到中秋,孩子们就会唱起那首童谣: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情……中秋节的月饼,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一块小小的月饼,承载着每个中国人都懂的、最独特的文化内涵。
现在很少有人自己做月饼了。古时候,月饼都是自己做的,月饼模子也算是各家各户的厨房用具。
我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孔繁义,收藏各种饼模20余年,收藏了6000多件从各地淘来的精美饼模。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他带着精挑细选的200多个月饼模子,举办“伴月中秋,传承经典”历代月饼模收藏展,与您一起分享这些精美饼模带来的美好祝福。
月饼模子长啥样
月饼模子,就是制作月饼的器具。在木块上挖出一个或几个凹槽,在凹槽的底部雕刻各种寓意美好的纹样。制作月饼时,只需把和好的面粉包着陷料,放进模具中定型,再把模子翻过来,转着圈在周边均匀地敲打,直到月饼变得密实。这样,一个印制有花纹的月饼就成型了。打月饼的叫法就是由此而来。
除了在木头上挖一个凹槽,聪明的匠人还把模具设计为可拆卸的两个部分(右图)。孔繁义拿着一个雕刻在木头表面的模具,向记者介绍:“这个模具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雕刻师傅先在木头表面刻出精美的图案,再单独制作一个槽,做饼时把两个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就使得制作工序更加简便了。”
月饼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子以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居多。孔繁义拿着两个陶制的饼模说,这是他收藏的饼模中年代较早的两个饼模,分别是明代天启二年和明代嘉靖五年的。
孔繁义说,饼模上的文字、花纹,其文必有意,其意必吉祥,老百姓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块饼模上的落款,明确地表明了它制作的时间为明代嘉靖五年七月。饼模分正反两面,一面为寿桃,一面是仙鹤,侧面刻着“富贵满堂”的字样,四个角上刻着“福如东海”的字样。想必当年这块饼模一定制作了不少为老人祝寿的福饼,也承载了儿孙们对老人最美好的祝愿。
古代月饼“文化味”最浓
因为全国各地对味道的偏好各有不同,使得月饼有五仁、枣泥、蛋黄、果肉等多种口味。在各式各样的月饼模具中转上一圈,仿佛能闻到月饼的香甜。但是,欣赏这些雕刻精美、传递美好祝愿的饼模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蕴含其中的“文化味”。
月饼模子上的文字和图案是中国中秋文化的一面镜子,上面的装饰图案多以“福禄寿”吉祥字样为主,象征年年有余的鲤鱼、寓意福气满满的蝙蝠、代表多子多福的莲子,以及梅兰竹菊等祥瑞花草,也是月饼模子雕刻的重要文化元素。
孔繁义拿起一块饼模说:“你看这月饼模子虽小,但方寸之间,装饰图案雕刻得却丰富细致。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最美好的祝福,设计巧妙,让人叹为观止。这些设计精巧的图案就和中秋节的满月一样,象征着团圆、团聚、阖家安康,传达着从古至今人们祈求富贵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心愿。”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中秋佳节,不管是帝王官宦,还是商贾百姓,人们在中秋明月辉映下,通过拜月、赏月、咏月等活动,表达思念、团圆的温馨情感。又是一年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一种气氛、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个月饼模具都是一件艺术品
古人真是最懂浪漫和风雅的。这些月饼模子品种多样,模印构图饱满,造型古朴典雅,图案丰富多彩,雕刻细腻精美,内容以月圆中秋为主打,加入嫦娥、玉兔、福禄寿喜等元素,蕴含了国人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饼模子既实用又独具艺术魅力,历经千百年仍韵味犹存,不愧为民间传统雕刻工艺的瑰宝。
古代的月饼模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不同形状的模子各有讲究,不同尺寸的模子也各有不同的用处。月饼模子在工艺造型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南方北方各有风格特点。
孔繁义拿着一块清中期、玉石制作的饼模,回忆起得来的过程:“这块饼模是一位山东朋友收藏的,我在网上看到,特别喜欢,就和他联系,想购买下来。这位朋友也非常豪爽,竟然说要送给我。我立刻带着各种土特产和礼品,奔赴青岛。没想到,那位朋友又反悔了。我多次登门,才终于以诚心感动了他,让他把这块饼模卖给了我。”记者看到,这块清中期的玉石饼模,制作非常精美,正反面分别雕刻了鲤鱼、蝴蝶,雕刻纹路很深,图案立体感很强。
不要小看一个简简单单的月饼模子,它要求纹路清晰、边牙均匀、有棱有角、立体感强,这些都需要雕刻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功夫深浅全在雕刻,流传下来古老而完整的月饼模子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月饼模子是中国中秋民俗演化的记忆和见证,它的艺术形态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民间传统审美的展现,带给人们的是中国式的浪漫,是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温馨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