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里,好像都是快‘不行了’的患者才会送进ICU来抢救。这里配备各种高端医疗设备,还不让患者家属陪伴,是个挺‘高冷’的病房。实际上,越早识别为重症患者,越能够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杨丽丽介绍,ICU是重症医学科的简称,这里是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和死神赛跑,护佑着患者的生命。
“ICU像一个坚实的堡垒,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杨丽丽说,去年3月,医院急救中心接诊了一名被机动车碾压腹部的患者。“当时患者腹腔严重闭合性损伤,腹腔积血达2000多毫升,同时还合并颅脑、胸部等其他部分损伤,伤情危重。医院普外科、骨科、神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紧急会诊,确定治疗方案。”
当时患者的体温、凝血、酸碱平衡已经达到了多发伤“死亡三角”,病死率极高,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必须抓住“黄金一小时”,全力以赴为患者创造手术时机。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合血、输血、止血、升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严重并发症,同时完善CT检查。患者失血严重需大量输血,医生和输血科、中心血站紧急协调用血,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手术医生争分夺秒,重症医生全力护航。最终经过7个小时奋战,输注全身血液3倍用血,患者终于被抢救回来。随后转入ICU病房,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十几项指标,严防各种术后并发症,最终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重症医学科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年轻的临床学科。它集中了医院最优质的资源、最便捷的绿色通道,大大提高医院对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每一位患者的康复,都是ICU的价值体现。”杨丽丽介绍说,重症病房不让家属陪护,是为了保护患者,避免交叉感染,ICU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从基础护理到治疗,都由重症护士和医生完成。
沧州市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于2003年成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卢清龙和杨丽丽作为医专肿瘤院区和本部院区重症医学科的负责人,从老主任马增香手中接过重症学科发展的“接力棒”,目光向上,对接国际国内一流重症建设标准,紧紧围绕学科目标,合理制订亚专业发展规划。
他们将学科划分为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ECMO与血液净化重症生命支持、重症营养、重症镇静镇痛、重症感染感控、重症康复、重症科研等亚专业方向。在治疗严重创伤、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热射病、各种休克呼吸衰竭、危重心脑血管疾病、疑难危重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重症医学科收治病种涉及呼吸、循环、肾脏、创伤、感染、重大手术等多个领域,能够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监测、血液净化等重症建设指南所要求的所有相关技术。近5年来,重症医学科开展特色新技术项目包括重症超声、杂合血液净化技术、经皮气管切开、ECMO、鼻空肠营养管置入、俯卧位通气技术。年收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达到1500余例。
沧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获评河北省重点学科、沧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沧州市临床重点专科、沧州市人民医院品牌学科、沧州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并成为中国重症超声协作单位。
沧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积极培养亚专科人才,已拥有呼吸治疗师团队、ECMO医护团队、重症超声医护团队、血流动力学及血液净化团队、呼吸肺康复及肢体康复小组。目前,科室医生70%以上已具备重症5C资质、重症超声资质、专修血流动力学及血液净化资质。
刘琰 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