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6日
第11版:11

银耳种植“智”起来

在盐山县千童镇杨庄村,许多农民的闲置房和闲置宅基地被用于银耳智能化种植——

种植户采收银耳。 本报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齐晓梅 本报通讯员 齐欣

早晨7点,盐山县千童镇杨庄村村民王洪芬便开始忙碌起来,到自家的银耳智能车间查看银耳的长势情况。“种银耳省时省力,每天只需查看菌棒供水和设备供电情况就行,既不耽误种地,也不耽误照顾家。”

如今,杨庄村有30多户村民参与银耳种植,每户年净收入两万元。

盘活闲置房

菌棒成功“入住”农家

走进杨庄村村民刘杰亭的家庭银耳车间,一排排菌棒上盛开着朵朵银耳,柔软、洁白、水灵。每到银耳采收的日子,刘杰亭家就热闹起来,村银耳种植服务队的队员们忙着帮他采摘、打包、装运……

“没想到,家中的闲置房还能带来一笔收入。”刘杰亭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村里引来的银耳种植项目。

2020年年底,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苏桂林跟大伙儿说,村里要与沧州福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植银耳项目。

为了增进大家对银耳种植的了解,公司还邀请部分村民代表到智能银耳生产加工流程车间参观。智能化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让村民们大开眼界。

“怎么也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赶上有扶持政策,不妨大胆尝试一回。”村里成立银耳生产合作社后,刘杰亭等人报名成为首批银耳种植户。随后,公司对这些种植户进行了前期培训。

2021年年初,福农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刘杰亭家,对他的闲置楼房进行防水、保温改造,并在室内搭建起菌棒架,将其改造成了银耳家庭智能车间,可通过智慧物联系统远程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

没过多久,公司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车将1万个菌棒送到刘杰亭家中。

起初,刘杰亭也有过担心。后来,菌棒上开出一朵朵小白花,小银耳越长越大,不到一个月,就到了采收期。当上门回收的工作人员将1万元现金交到刘杰亭手里时,他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刘杰亭告诉记者,按一根菌棒收益1元钱计算,一茬银耳的收入就是1万元,扣除人工、水电等费用,净收益能达到7000元左右。

剩余劳动力有活干

闲置宅基地不再荒芜

看着刘杰亭等首批种植户挣到钱,村里不少村民动了心,纷纷参与到种植银耳的项目中。

村里一部分人常年在外经商、打工,家中的房屋闲置,如果腾出这些房屋种植银耳,还能增加一笔收入。村民马玉民就是这种情况。他只负责提供房屋,把日常种植管理的活儿交给村里的银耳种植服务队,省心又省事。

2021年3月,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组成了一支银耳种植服务队。目前,服务队已发展到20余人,主要成员为杨庄村55岁至75岁的村民。除了为本村种植户提供服务外,他们还到薛堂、王古宅等周边村庄和福农公司从事银耳种植日常管理。

75岁的刘兴亭是队里年龄最大的成员。别看他年龄大,但种植银耳过程中的摆棒、划口、翻棒、摘花等技术可不输其他人。在完成自家银耳种植的同时,还兼顾其他农户家的日常管理。

“一个菌棒从种到收由服务队队员全程负责,按照每个菌棒0.35元的收入来算,一个种植周期,每名队员就能赚3000元左右。”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利介绍说。

通过初期种植,村民们信心倍增,马玉利想加大种植规模。这一次,他打起了村里几处空闲宅基地的主意,想进一步把银耳生产引入集体企业。

“村里有几个农户的宅基地闲置多年,统计整合后我们发现,如果做大型银耳培养间,农户和村集体都能多一份收入。”马玉利说。

之前,福农公司与村里发展“1314”项目,就是一个农户拿出3间房来种银耳,一年能获得4万元的毛收入。农户出房屋和劳动力,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和设备,统一回收产品。

随着“1314”银耳种植模式的日臻成熟,马玉利积极探索了它的升级版——“合基共建”模式。他整合本村6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贷款30万元,建起600平方米的集中式“银耳培养间”,每户年净增收两万元,实现了闲置宅基地整合与农民增收双促进。

种植银耳

农民增收

杨庄村是纯农业村,一直以大田种植为主,经济效益有限。2020年年底,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在镇党委、政府和包村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有意引进福农公司的银耳种植项目。

“公司提供技术和设备,村民只需提供闲置房和日常管理服务。到了采收期,公司上门回收并支付相应费用。虽然深知这是个致富的好项目,但当初落实起来还是困难重重。”马玉利回忆说,当时村民们有自己的担忧,毕竟种小麦、玉米有经验,种银耳还是头一遭。

为了打消大伙儿的顾虑,马玉利和驻村工作人员带村民去公司实地考察。

随着刘杰亭等人报名成为首批银耳种植户,杨庄村成为首批“1314”模式试点村之一。几年来,马玉利带领村民把杨庄村建设成为全县银耳产业发展的“试验田”。

“去年,每户平均种植了6茬银耳,年净收入约两万元,这可比出租县城房屋的租金都高。现在,不光我们村的村民对银耳种植感兴趣,就连周边的乡镇也经常有人来考察,我们已经陆续接待了200多名参观者。”马玉利介绍说。

如今,杨庄村借助“1+N+1”模式,即1处村集体银耳种植车间+N处农户闲置房屋改造成银耳培养间+1支银耳种植服务队,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

2023-09-26 在盐山县千童镇杨庄村,许多农民的闲置房和闲置宅基地被用于银耳智能化种植——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5030.html 1 银耳种植“智”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