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贤
昨天,2023年“中银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老年护理与保健赛项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落下帷幕。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张枥不负众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人民团体、学术团体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全国性职业院校师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5月至9月在天津、河北、山西等31个赛区举行,共设134个赛项。
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各职业院校的学生或细心护老,或慧眼识药,或巧手插花……凭借着出色表现斩获佳绩。
细心护老
“给老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时,将纸折成三棱柱形状,方便老人抓握”“在便利贴上写上注意事项,贴于老人床头,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张枥将一个个“护老”细节做到位。
张枥说:“养老护理工作看似简单日常,其实非常考验我们能不能真正做到关怀尊重老人。”
刚上大三的张枥,学习的是智慧健康养老与管理专业。进入大学后,她利用假日时间去康养机构实践,走近老人,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真正需求。
与老人们接触多了,她更坚定了日后投身养老行业的决心。张枥在学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职业技能。因为表现突出,她还参加了河北省养老服务技能大赛,获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
今年5月,张枥和指导老师张娜开始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老年护理与保健赛项进行准备。因为此赛项是今年首次纳入大赛,张枥和张娜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比赛之前,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些赛题。赛题中包含社区居家场景、医养机构场景的相关案例。我们成立了辅导团队,针对这些案例,辅导张枥练习。”指导老师张娜说。
张枥告诉记者,每个案例中包含着很多细节。即使做同一个案例,第1遍和第10遍也会有所不同。她会思考更多细节,如何操作,才会让护理“答案”更圆满。有时为了一个细节问题,她们会花费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为了抠细节,两人都有点‘魔怔’了。”张枥说。
除了吃饭、短暂休息,张枥和指导老师张娜经常从早上8点训练到深夜。她们还会就不同的考察模块,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因为在康养机构实践过,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我更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护理老人。”张枥说,4个多月的备战,让她更深入掌握了专业知识。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9月23日,张枥参加了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老年护理与保健赛项。
9月23日至24日,来自安徽、福建、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54所院校的选手同台竞技,一较高下。比赛过程中,张枥发挥出色,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技能操作功底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张枥说:“以后,我要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细心关怀老人,在护老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巧手插花
9月8日,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间教室内,农牧工程系园林专业2020级学生孙思琪正在和学妹一起插花。这些花艺作品会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展示给学校的大一新生。
孙思琪瘦瘦的,随意将头发挽起。她时而拿电钻缠绕金属丝,时而动作娴熟地将百合、月季、洋甘菊等花材,插在早已构思好的切花装饰作品上。
“我想以花为介,让学弟学妹们关注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取机会参与到大赛当中。”孙思琪说。
今年7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花艺赛项在昆明世博园中国馆举办。孙思琪参加了比赛。
经过比拼,孙思琪获得了此赛项三等奖。这也实现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此赛项2020年赛事改革以来历史性的突破。
孙思琪的指导老师张伟燕说:“赛项考验选手传统插花与现代花艺的设计创意、立体结构、色彩组合、植物搭配的认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动手制作的技术技能水平。这就要求选手胆大、心细、手巧,孙思琪就是这样的一名优秀学生。”
孙思琪从小喜欢花花草草,在学花艺必修课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学校选拔花艺项目参赛选手时,她积极参与。孙思琪说:“每朵花,每片叶都不同,我想做花草的表达者,通过插花的形式,将花草的情感表达出来。”
色彩表达,平衡比例,架构技巧……在训练过程中,孙思琪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她也熟练掌握了缠绕、粘贴、捆绑等现代花艺技巧。
在老师张伟燕的陪伴下,备赛期间,孙思琪每天在花艺训练室要进行长时间的专项训练。无论是盘花、碗花等传统插花,还是花束、花首饰等现代花艺的训练作品,她们需要不断设计、修改和完善。因为制作插花作品需要经常弯腰,孙思琪腰疼得厉害,时常要忍着腰疼继续操作。
在做花艺作品之前,孙思琪会根据情境或要求进行构思,画出创意图,选择合适的花材。孙思琪说:“一个花艺作品制作没有尽头,可以不断完善。在比赛中,我要抢时间,做出既有创意又有技术难度的作品。”
学校给予了孙思琪大力支持。一次次训练,不仅提高了孙思琪的插花技艺,也增强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最终,她在比赛中呈现出优秀的作品。
花艺是技术,是艺术,更是文化。孙思琪希望将插花技艺用到生活中,带给人们更多的美。
慧眼识药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各种中药的名称、功效、入药部位等信息像放电影一样清晰地在左运浩的大脑里闪过。
左运浩是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2020级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左运浩说,这也许就是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留下的“印记”吧。今年7月,他参加了在青海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药传统技能赛项。
中药传统技能赛项包括中药鉴定、中药调剂、中药传统制药3个模块竞赛项目。经过激烈角逐,左运浩获得了本赛项一等奖,创造了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参加该赛项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教师于永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左运浩从小看爷爷抓取中药、熬制中药,对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20年,他进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学习。
“为了这次比赛,我准备了1年多时间。”左运浩说,大二下学期,他与同专业的39名同学一起参加校内培训。练观察、强记忆、考操作……通过一次次筛选、淘汰,他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选手。
“无论是中药调剂、鉴定还是中药炮制等项目都涉及了很多内容,需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训练。”左运浩说,要想鉴别中药,就要把350个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名称、功效等熟记于心。他和老师一起找资料,到医院参观、学习,熟悉各种中药。
“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背诵中药内容,有时晚上做梦都在背。”左运浩说。
无论是辨别中药真伪,还是用显微镜分辨出粉末是哪种中药,都需要一双“慧眼”,而这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想要掌握这些知识,没有捷径可走,就得多观察,多记忆。”左运浩说。
左运浩在准备比赛过程中,还抄起了锅、勺。“我们要进行中药炮制。炒药过程中,药的炮制成色、翻炒熟练度都是比赛考核的内容。”左运浩说,通过炒药,他还学会了做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扎实的训练,让左运浩在这次大赛中游刃有余,最终获得佳绩。
今年8月,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陈宏菲、郄子怡与来自全国63支代表队的126名选手同台竞技,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默契的团队协作,获得2023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团体三等奖。
陈宏菲说:“这次比赛让我收获颇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在大赛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综合能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更是检阅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共进的平台。
“技”炫青春,青春无悔,全国大赛的历练为学生们追逐梦想插上翅膀……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