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5日
第15版:15

传 承

本报记者 马艳

传承 赵吉东 摄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各种寓意美好的作品。

59岁的摄影爱好者赵吉东拍摄的这张《传承》在“我的家园 大美沧州”摄影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照片中,渤海渔村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宝菊正在剪纸,四个孩子围在她的身边,出神地望着剪刀上下飞舞。

赵吉东爱好摄影已经30来年了,他用镜头捕捉生活中惊鸿一瞥,展示自己眼中的美好瞬间。今年5月,他来到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有几个小学生正在学习剪纸。

赵吉东说:“这几个孩子对剪纸充满了好奇,普通的剪刀在韩老师手中,好像有了魔法,一会儿变出一条大鱼,一会儿变出一朵小花。”韩宝菊耐心地教,孩子们认真地学。赵吉东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美好的瞬间,并把这幅作品命名为“传承”。

透过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技艺,我们可以看到老艺人对于传统手艺的执着,他们用匠心回报时光和岁月,也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点滴。

今年66岁的韩宝菊7岁起跟着姥姥学习剪纸。每当看到栩栩如生的图案时,她自己也会拿着小剪刀,试着剪出一样的花式。她以剪刀为笔,给一张张平凡无奇的红纸赋予了生命与精神。

“剪纸在渤海湾一带流传很广。过去,在沿海渔村,家家户户以打渔为生,人们会贴上红色窗花,希望出海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于是当地有了很多剪纸高手。”韩宝菊说。

留住手艺,不单单是留住记忆和乡愁,更是留下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韩宝菊说,她经常领着儿女、孙子孙女一起剪纸。传下去不仅仅是一把剪刀、一份手艺,更是对传统文化、家乡文化的热爱。

今年5月,韩宝菊和儿子白金磊带领团队通力合作,历时500余天创作完成一幅长达9米的巨幅渤海渔村剪纸作品《运河古郡》。这幅作品以沧州古运河为素材,描绘了运河沿岸繁茂的景象,同时将沧州地标性建筑物清风楼、铁狮子以及沧州杂技、沧州武术等特色文化用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一番剪裁。最质朴的材料,被赋予生活的灵气。把热爱当成生活,再平凡的日子也会浸透着幸福美满、团圆吉祥的美好祝福。

2023-09-25 本报记者 马艳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4942.html 1 传 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