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5日
第13版:13

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

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截至8月,本土猴痘病例累计已经超过千例。

猴痘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天—21天,多为6天—13天。发病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猴痘病程约2周—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何预防猴痘

提高防范意识 尽量避免与罹患猴痘人群密切接触,尤其是男男性接触感染风险较高。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增强主动就诊意识。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避免在猴痘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 抵制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生活、工作环境做到经常清洁和消毒,确保整洁卫生。

2023-09-25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4937.html 1 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