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斯 本报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我可以听听吗?”昨天,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五科的病房内,印度男孩瓦润身穿白大褂,手持听诊器,操着不太熟练的中文向29床一位老年患者问道。
从走进病房开始,这位肤色黝黑的“洋医生”就吸引了家属和患者的目光。瓦润感受到众人的注视,有点害羞。
看着瓦润期待的目光,93岁的刘奶奶和善地对着瓦润点点头,扭头和家人说:“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外国人,还是一名医生。”
查房、记录病况、听带教老师讲解……这是来自印度的留学生瓦润的日常。
走进沧州市中心医院,可以看到很多科室都有像他这样的外籍实习医生。
自7月3日起,60名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的留学生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临床实习。他们分别来自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将按照教学大纲在医院轮岗学习一年。
学医之余忙健身
今年暑假,24岁的“大五”印度男孩瓦润没有回家,留在中国参加临床实习。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我就看到父母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医生回访时,病愈后的患者会真诚地对他们表示感谢。”瓦润告诉记者,耳濡目染之下,他觉得医生是个伟大的职业,很受人尊敬,自小就立志学医。
毕业前的临床实习是瓦润很期待的学习阶段:“以前我只能从课本上和老师口中见到或听到各种病例,在医院实习可以和患者交流,是成为一名真正医生的必经之路。”
当瓦润用听诊器听到患者心脏收缩期杂音的时候,他兴奋地向带教老师讲述自己的感受。
在妇科实习时,瓦润遇到了一位懂英文的患者。瓦润仿佛发现宝贝一样,征求了患者家属意见后,多次和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病情。“多和患者交流能帮助我更快成长,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学习时,瓦润一直秉承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学习之余,瓦润还有一件大事想在沧州完成。“我想减肥,等毕业时可以穿上漂亮的西装。”瓦润笑着说。
瓦润身高一米八左右,体重135公斤。到沧州把一切安顿妥当后,瓦润请老师推荐,在医院周边找到了一家健身馆,办了一张健身年卡。
举重器、跑步机、动感单车……瓦润坚持每周3次去健身房锻炼。当记者问他减了几斤时,瓦润不好意思地说:“一斤也没减,沧州的饭太好吃了。运动过后,我的食量还会增加。”
在健身房,瓦润还结识了一位中国朋友——一个阳光帅气的中国男孩,男孩送给瓦润一块巧克力。“礼尚往来”是瓦润来中国之后学到的一个成语。后来,瓦润经常会带着两瓶功能性饮料去健身,他希望能送给这位中国朋友一瓶。“可惜我一直没有再遇见那个帅哥!”瓦润面带惋惜之情。
沧州美食治愈“思乡病”
哈蒂嘉是个美丽的姑娘,来自孟加拉国。
哈蒂嘉坦率地告诉记者:“学医并不是我的志向,妈妈觉得医生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希望我能当一名医生,所以我才报考的天津医科大学。”
虽然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但聪明的哈蒂嘉仍然用心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来到沧州之后,哈蒂嘉先后在妇科、产科、呼吸科等科室实习。
哈蒂嘉看到过经医生抢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看到过被咳嗽折磨的患者经过治疗,减轻病痛;看到过新生儿出生后,家长的喜悦……
这一切全新的感受,让哈蒂嘉逐渐找到了从医的价值,也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医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到沧州后,我找到了很多好吃的。沧州人的热情友好和美味食物治愈了我的思乡之苦。”说到沧州美食,哈蒂嘉两眼放光。因为民族习俗不同,哈蒂嘉大多数都是自己做饭。由于食材有限,她能吃的饭只有简单几种。
到沧州一段时间后,哈蒂嘉发现很多地方都售卖清真食品。咖喱牛肉饭、咖喱鸡肉卷,吃着咖喱长大的她在沧州能一饱口福。
因为语言不通,哈蒂嘉外出采购时会花较多时间。她说:“沧州人非常热情友好。每次,老板都会非常耐心地询问我要买哪种东西,甚至会一样一样指着询问我,不嫌麻烦。”
哈蒂嘉不想给别人造成太多麻烦。现在购物时,她会直接出示手机图片,展示自己想买的食材。
“家一般的温暖”
染温蒂来自斯里兰卡,目前正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五科实习。“我们的带教老师高光仁是个很优秀的人。他不仅在学习上指导我们,在生活上也给我们很多照顾。”前几天,染温蒂的同学生病了。她们束手无策,找到了高老师。
由于留学生没有相关证件,无法办理就诊卡,高光仁多方联系,为她们开辟绿色通道,办了一张临时卡。“幸运的是,经过CT检查、抽血化验,我的同伴没有什么严重问题,吃些药就好了。”
每次查房时,高光仁总会重复两遍,一遍中文,一遍英文。在高光仁说出“second time”时,染温蒂就知道高老师要用英文重复了。“我会竖起耳朵仔细听,只有认真学习,以后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染温蒂说。
查房之后,带教老师还会和留学生们一起探讨患者病情。遇到不懂的内容,染温蒂都会立刻提问。
染温蒂说,在斯里兰卡有许多中国医生,他们大都自己开诊所,最有名的是牙医和针灸师。他们的医术很好,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在斯里兰卡的医院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拥有在中国学医的经历。
她之所以选择到天津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就是学长推荐的。“这位学长,在资格考试中考得很好,现在在国立医院工作。”
尽管已经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了4年,但染温蒂的中文仍不是很流利。她说:“我们上课是英文,教材是英文,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习惯用英文交流,因此,我的中文一直没学得太好。”说到这儿,她摊开手、耸耸肩,有些调皮地露出遗憾的表情。
9月8日,教师节前夕,医院组织带教老师和学生们召开了一场联欢会。热爱主持的染温蒂自告奋勇报名当了主持人。留学生们表演了民族舞蹈、歌曲串烧等节目,师生欢聚一堂。
“我们唱歌跳舞,就像一家人一样快乐!”在市中心医院学习过程中,染温蒂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翻译大神”
马来西亚的刘明泽在留学生中是特殊的一位。他和周围的沧州市民没什么两样。黑眼睛、黄皮肤,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说汉语。”为此,刘明泽成了留学生中的“翻译大神”,同学们经常找他帮忙。
小时候,就常听父母说起中国的神话故事。长大后,刘明泽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一直期盼有机会来走走看看。后来,他选择到中国留学。“我的‘中国心’指引着我来到这个国度。”
虽然学的是西医,但刘明泽对中医也很感兴趣。
幸运的是,来到沧州后,带教老师曾经组织留学生参观了国医堂的药房,并让他们体验了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
“我感到针灸很神奇,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多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刘明泽说。
因为精通汉语,刘明泽在沧州的活动范围要比其他留学生同学广。百狮园、清风楼他都逛过。“最远时,我骑着‘小蓝车’去过吾悦广场。那里的冰激凌和绵绵冰很好吃。”刘明泽说起美食来眉飞色舞,说起学习却非常严肃认真。
在观摩手术时,刘明泽注意到医生们为手部消毒一丝不苟:“之前在课本上学习的步骤,真正到了实践中才知道如此繁琐。洗手的时间、顺序丝毫不能有一点马虎。”
刘明泽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神经科医生,因为他觉得人体神经格外复杂,治疗神经疾病是个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对接下来在沧州的临床实习充满期待,希望学到更多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