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茹
御河棉质地上乘
明万历的商书记载,北方的棉花做出的衣服轻,纱细。南方的棉花做出的衣服重,纱粗。卫河的郑家口、连儿窝、桑园、泊头、景州……在北方棉花中数一数二。
连儿窝即现在的连镇。连镇,旧称“连窝镇”“连儿窝”“连镇”,旧属吴桥县。
解放后,河西连镇划归景县;河东连镇划归东光县。
御河指京杭大运河,宋朝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流经同今。
御河棉,特指明清时期沧州以南南皮、东光、吴桥以及原河间府所辖今属衡水市的阜城、景州、故城和山东宁津等地所产的棉花。
北方种植棉花的历史较之南方稍晚些,大面积的种植是在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诗人王应奎在他的《柳南绪笔》中写道:“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朝末年,运河水源丰沛,沿线地区的植棉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御河两岸生产的棉花因其质量上乘,绒长且白,故美其名曰“御河棉”。
历史上的繁荣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连窝镇开街拓宽,留下了苏州商人和徽州商人捐银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四百年前,南方人便来到了连镇经营棉业。
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徽州商人,主要经营布业生意。
清康乾时期,晋商来到了连镇经商贸易,其主要生意就是经营棉花。
2017年春,笔者考证连镇晋商历史文物时,在连镇六街村大街一隅发现了清乾隆时期的一通晋商石碑。碑文已残缺不全,但仍能从只言片语中看出几许当年连镇繁华景象:“繁华一大都会,云四方之牵车服贾,遨游于此地者……”
大都会,顾名思义就是指大的地方,人口多,且相当繁华。“遨游”两字则说明,晋人来到这里之前,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不是来此白手起家的小商小贩,而是已经有了雄厚资本的巨商大贾。
晋商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以其先进的行商理念、完善的制度,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商业历史。
晋人行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打独斗,他们往往是成群结队地去到某一个地方,或是一个家族,或是一村一镇一县的。
“近粮远棉”是晋商在连镇经商贸易的秘诀。近粮就是在附近的地方买卖粮食,因其粮食作物遍地都有,量大了利润相对来说小一些;而远棉就是在很远的地方经营棉花,相对来说,棉花较轻,运输费用低,旧时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之路途遥远,棉花利润要大得多,资金充足的晋商看准了这一商机,发了“棉花大财”。
在修建晋商会馆时,巨商大贾纷纷捐地捐银,晋商会馆残碑记载了捐赠的具体数目。
碑文的零散记载,因碑残无法窥其全貌,但证明了一个事实:这些捐银的大商人之所以那么有钱,就是他们都有一个很赚钱的生意——经营粮棉。其中,最赚钱的生意就是棉花了。
曾经热销全国各地
1924年出版的《津浦铁路旅行指南》记述了距今一百多年前的连镇火车站的运载能力,其中关于棉花的记载是:每年输出棉花九百余吨、棉花籽二百余吨、棉线带三十余吨。输入棉纱一千一百余吨。
以上为铁路方面的运输数据,那么,大运河的水运呢?想来没有人能给出较为准确的数字。况且还有陆路贸易运输和成千上万的小商小贩们的经商数据,也是无法统计和估算的。
民国初期,连镇与吴桥县北部的梁集镇、于集镇并列为三大棉花市场,因连镇临运河傍国道和铁路,故连镇的棉花市场规模较大,优势明显。三大市场所产之棉花,纤维软长有劲,颜色纯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充分利用连镇周边十几个县市盛产优质棉花的优势,先后在连镇成立了“中国花纱布公司连镇分公司、连镇油棉厂、山东省(后改为河北省)连镇良繁厂等。东光县划归河北省后,沧州地区油脂公司连镇仓库、沧州地区棉花仓库、东光县织布厂、东光县漂染厂等都建在了连镇。
笔者查到一张1950年山东省连镇寄上海封:封内为连镇棉粮油交易代办所行情报告表。表内首先提到的是棉花。将当日在连镇上市交易的棉花类、粮食类、油类、花纱类、豆饼类、杂货类等交易行情绘成“行情报告表”,寄往上海大商户。以便出口国外。由此可见,当时连镇之繁华景象。
另据《阜城县志》记载,阜城县供销合作社在全县各个乡镇棉花产地设立棉花收购加工点,各基层社及棉农交来的籽棉,加工成皮棉后,运往连镇集中输出,南至大江南北;北达关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