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感统(感觉统合能力)训练行业随之兴起。很多儿童培训机构、早教机构也都推出了针对性的改善课程,孩子因粗心、专注力不足等都被培训机构打上了“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标签,一些家长为此不惜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费用让孩子去上训练课。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未成年人感统训练行业存在诸多乱象:一方面,一些儿童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打着感统失调的旗号给家长制造焦虑;另一方面,感统训练质量良莠不齐,定价随意、收费较高。此外,感统训练行业的入行门槛低,所谓的感统训练师存在服务不专业、缺乏从业资质等情况。
大肆渲染感统失调
实为兜售训练课程
“视觉失调、听觉失调、触觉失调、前庭觉失调、本体觉失调,快来看看这五类是不是有你家孩子?感统失调要警惕,莫错过最佳治疗期!”记者在网上以“感统训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类似宣传随处可见。
据了解,感统即感觉统合,指的是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组织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作出反应。感统失调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简称,即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情况,也称为学习能力障碍,多发于成长过程中的婴幼儿身上。
记者加入了多个与感统训练相关的交流群,通过连日观察发现,这些感统训练交流群大多是儿童培训机构或感统训练师建立,目的为宣传其感统训练课程。
在一个200多人的“感统训练学习交流群”中,群主“感统训练魏老师”每天都会发布自己录制的居家感统训练视频,同时也会解答家长疑惑。
林月说,当初她就是因为孩子早教课坐不住,满场乱跑,再加上早教课顾问说孩子感统有问题、推荐上所在机构的感统训练课,才开启感统训练之路。
为此,林月一口气交费两万多元,“一节课平均200多元,刚开始上大课,课堂项目有抛接皮球、滚瑜伽球、走平衡木、吊在秋千上转圈等”。
但是,孩子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在培训老师给指令时左顾右盼,排队等待时又开始乱跑。上了3次课后,培训老师再次找到林月,称“孩子情况非常严重,建议上一对一课程,价格也是飙升,算下来一节课要700元”。
课程漫长收费昂贵
耗费精力未见效果
记者咨询多家相关培训机构发现,感统训练课程往往耗时长、费用昂贵,给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感统训练包括触觉训练、前庭平衡训练、运动感觉训练等5个项目,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某种训练方式,采取一系列小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感统失调干预。
根据授课形式不同、教学地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等,收费差异较大。如线下收费高于线上收费,感统训练的费用大多在每小时100元至400元之间。
记者以家长身份走访、咨询时,北京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王老师介绍说:其机构有一套完整的测试评分标准,来确定孩子是否存在感统失调,以及失调程度。失调程度分重度、中度、轻度。根据程度不同安排针对性训练,时间在1年至3年,费用在1万元至8万元不等。
记者随机采访了15个参加过感统训练的家庭,上课花费都超万元,折合下来最便宜的单课费用为150元,最贵的要七八百元。在这15个家庭中,大多因为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有的只是胆小怕生,便被培训机构贴上了“感统失调”的标签,推荐上了相关训练课程。
但受访者普遍反映: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和费用,没见什么效果,简直就是交了“智商税”。
简单学习轻松拿证
短暂培训就能上岗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感统训练行业之所以存在各种乱象,与整个行业缺少规范、缺少专业人才息息相关。
记者采访了解到,感统训练师和感统咨询师没有所谓的国家认可或国家颁布的证书,不是技能等级证书,也不是从业证书或资格证书。所谓的感统训练师证书,只能证明学习过感统训练的相关课程,且有很多单位和机构都可以颁布感统训练证书。
记者以报考感统训练师的身份在考证中介处了解到,考取感统训练师证书,只需要满足18岁以上即可,不限制专业,只要高中毕业就能报考。报考流程即交费、网上学习课程、参加考试,合格即获得证书。
调查发现,感统训练师考证的收费在1000元左右,线上报名、线上考试,通过考试后10天左右即可下证。
此外,记者在考证市场上还发现,有中介甚至打着“替考”的口号“出售”感统训练师证书。
据进一步调查,这种“直出”的感统训练师证书收费在600元左右。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去一些培训机构应聘感统训练师,并不需要什么门槛。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对多家感统训练机构进行咨询,不同机构对应聘者的要求略有差异,但大多数机构都不限制应聘者的专业,也不需要感统训练师相关的证书。
对于没有任何感统训练专业基础的员工,有培训机构称,由他们提供培训,然后上岗,培训时间在3天至7天。
亟须规范行业发展
建立标准管理机制
近些年,有关儿童感统失调、感统训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感统训练行业也水涨船高、乱象频出。
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发展研究的刘医生告诉记者,儿童本身就处在快速的动态发育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个体发育差异也十分合理,并非真的感统失调。家长对此需科学看待,保持理性。孩子是不是存在感统失调,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无法作出专业诊断,应当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要提高相关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康复质量,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从理论、评估、到治疗实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出台能够规范感觉统合治疗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在从业人员的资质、上岗培训内容、上岗资格考核、在岗继续教育等方面出台严格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模式。
同时,业内人士提醒家长如果发现一些苗头,比如孩子协调性不好、读书写字时出现跳字漏字的情况,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轻信一些早教机构、培训机构所谓的感统失调的说法,无故增加自身的焦虑,花费冤枉钱。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