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独特记忆。那时,锔瓷匠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听到吆喝声的人们,便会拿出家里破碎的碗、碟等来修补再使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盆、锔缸的粗活渐渐淡出大众视野。锔瓷匠们也大多另谋生路。极少数的锔瓷匠,却在不断提升技术,利用巧手修补珍贵的瓷器、紫砂等,传承着锔瓷这一古老的技艺。
在新华区东方骏景小区的一间地下室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锔瓷代表性传承人敬沐鑫,在灯光下聚精会神地锔补着一件破裂的建盏。他将破损的杯盏用锔钉固定好,不仅使器物重获新生,还将残缺升华成为另一种艺术美……
由“粗活儿”到“行活儿”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简简吟》中曾留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名句,说到不坚牢,瓷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件瓷器经过练泥、制胚、施釉、绘彩、窑烧等工艺锤炼而成,虽经久耐用却非常易碎。幸亏锔瓷一技的应运而生!
锔瓷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其中,有一个锔瓷匠正在做活儿的场景。锔瓷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由最初锔盆、锔碗、锯大缸的“粗活儿”逐渐衍生出“行活儿”。直到今天的锔艺,贯穿了中国传统的瓷器文化。
锔瓷看似简单,要想修复出一件完美的瓷器,找茬、对缝、打孔、制作锔钉、镶嵌……每一个环节的关键之处,都要在毫厘之间下功夫,否则就不能修复得滴水不漏。
“锔瓷的时候,要先将破碎的瓷器拼凑起来,用绳捆绑固定。再根据裂纹的长短和瓷器的大小,用铅笔设计出最适合上锔钉的位置,精准地打孔。这时候还要考虑钉子的走向和排列是否美观,锔钉要刚好嵌入孔内,一件瓷器便修补好了。”提到手里的绝活儿,敬沐鑫侃侃而谈。
“比如找茬对缝,要使破损的两块瓷片沿着原本碎裂的痕迹对上,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不能有。”敬沐鑫说,“再比如打孔和锔钉制作,分寸要把握好。孔大了,锔钉小了都不行,锔钉和孔要合适。另外,打孔要打到瓷器的三分之二处,不能打穿。制作锔钉也是一项技术活,根据瓷器的大小,来决定锔钉的大小,按照大小、样式、用途可以分为直钉、米钉、沙钉等7大类。个别锔钉比沙粒还小,所以只能用镊子夹住制作……”
在敬沐鑫边操作边解说下,看得出锔钉和孔之间嵌合得精准无误。正所谓小锔钉蕴含着匠心。
偶然与锔艺结缘
敬沐鑫是国家电网沧县供电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虽然工作看上去与锔瓷手艺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与这门老手艺结缘已有17年了。
十多年前,敬沐鑫收拾单位旧仓库时,捡到一把破碎的旧茶壶。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锔瓷艺人,便琢磨着把壶锔好,用来养花。那时,就连敬沐鑫自己也没想到,这灵机一动的想法,竟促成这样一段缘分。
起初,敬沐鑫自己琢磨着锔瓷,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遍访锔瓷艺人无果,仍没有放弃。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了锔瓷名家王振海,敬沐鑫专程赶到辽宁抚顺找到王振海学习锔瓷技艺。通过王振海的亲身传授和悉心指导,敬沐鑫全面掌握了锔瓷“粗活儿”“行活儿”的各项技术、流程,并且对锔瓷文化有了深入的认知。
“王振海先生的太祖王清和先生于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创建了‘行活儿’支脉中极具代表性的‘王门锔’。‘王门锔’专以‘行活儿’为业,技艺精湛、美观文雅,专门服务当时的社会高层及文人雅士。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王秉太和王洪润分别被称为‘王神手’和‘状元锔匠’。王振海先生是‘王门锔’第五代传人。”敬沐鑫介绍着。
他业余时间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件作品修复完成的喜悦与感动,简单而又美好。敬沐鑫说,修补后的瓷器能带来时空碰撞感。
经敬沐鑫之手修复过的瓷器,细看可以察觉,这些瓷器的裂缝处没有胶水,而且锔钉材质都是铜的。敬沐鑫说:“传统锔瓷考验的就是手艺,是不用胶水的。而且铜的硬度比金、银大,是锔钉中最难驾驭的。这些也都是王老师要求我们做到的。”
说话间,敬沐鑫拿出一个小木箱,里面存放着小巧精致的铁锤、铁砧子、盘钳、陀钻、皮钻、金刚钻等工具。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工具拿出,说:“这都是当年我的老师王振海先生亲手制作送给我的,我都没舍得用,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路程。”
精益求精见真功
锔瓷虽源于实用,但这种修而不复的古老技艺,可以让碎裂的器物经过二次创作后,变得越发古朴大气或精巧华美。因为破茬状态的唯一性决定了每一件被修缮的器物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件艺术品。
由于破碎瓷器的不可复制,所以敬沐鑫对待每一件器物,都力求完美。他每锔一件作品,光构思就得个把月,甚至大半年,把破损的瓷器整天放在眼前,日日看夜夜想。
敬沐鑫的家中摆放着几件锔好的瓷器。“这是为一位潘姓朋友修补的建盏,我在锔钉上錾刻了一个‘番’字,加上水后,恰好和主人的‘潘’姓暗合,也寓意了吉祥顺遂。”
他随手拿起另一个瓷盅介绍着,“这个盅壁仅0.63毫米厚。我用了最传统的3枚锔钉和单片包口技法修缮裂痕。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个盅太薄了,打锔钉是十分考验手法的。”
“很多瓷器本身价值可能并不高,但它对于主人来说,都带有情感和记忆。我在修复前,都要仔细了解这些故事,再沉下心来琢磨和修复。”敬沐鑫说,“咱们中国人都很惜物惜福。很多时候修补的不仅是破碎的瓷器,更是一种爱物惜物的情感,也体现了匠心文化。我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向人们传达在残缺中追寻美的生活态度。”
在敬沐鑫的手中,一件件破损的器物,经过精心构思后,被巧妙修复,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