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我家孩子去文具店,非要买盲盒笔,根本不是为了写字用,主要就是好玩。”市民王明丽无奈地说。
盲盒笔,拆开盒子之前无法知晓盒中笔的款式。而为了买到心仪的笔,不少孩子会不停地购买,花费的钱远超单纯购买文具的开销。玩法多变、款式时尚的盲盒笔在受到青少年追捧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
孩子“入坑”盲盒笔
引家长们担忧
王明丽的儿子今年8岁,暑假期间,在小区附近的文具店陆续买了10多支盲盒笔。
“我们家孩子很喜欢奥特曼,所以一直想集齐奥特曼系列的盲盒笔。听孩子说,一共有十几种款式,其中的惊喜款和限定款更是非常难得。”
王明丽告诉记者,孩子老是闹着买盲盒笔,她也很无奈。因为一直买不到想要的款式,孩子还不想放弃,现在买的盲盒笔已经攒了满满一盒子,根本用不完。
“商家为了赚钱,真的是花样百出。孩子年纪小、自制力差,很容易上瘾。这种盲盒笔对小朋友来说,绝对就是个妥妥的‘坑’,除了要花不少冤枉钱,还浪费精力。”王明丽说。
市民郑玉也给孩子买过一次盲盒笔。她带孩子去文具店,孩子看上了一款售价4元的盲盒笔。郑玉看到这款盲盒笔的包装盒上标注着抽奖规则:6款图案随机选,有惊喜(内含抽奖卡)。凡是有“再来一盒”字样,凭此可换取同款盒子。
郑玉买回打开一看,发现就是一支普通的带有奥特曼图案的黑色中性笔,里面并没有什么抽奖卡。
随后郑玉询问文具店的店员,店员表示并不了解具体的抽奖规则,但她保证盲盒笔没有被拆开过。如果郑玉有疑问,可以直接给生产厂家打电话咨询。
郑玉拨打了包装盒上生产厂家的电话号码,结果显示是空号。“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我怀疑买到的笔是没有正规授权的假冒产品。”
商家变着花样营销
盲盒笔线上线下热销
8月30日,记者走访了市区南环小学、迎宾路小学、第十四中学等附近的文具店,看到不少盲盒笔摆在了店里显著的位置,售价从5元到10元不等。
在南环小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内,记者看到有“十二星座”“大学之约”“奥特曼”“原神”“蛋仔派对”“阿狸花之夜行”等多种系列的盲盒笔。每个系列的盲盒笔都有不同的款式,一盒的规格分别是12支、24支、36支。
记者了解到,为了促销,商家们售卖的这些系列盲盒笔玩法多样。抽限定款、刮刮乐开奖、“再来一盒”等吸引着孩子们,他们不再关注商品的实用价值,只为抽到心仪的款式,体会抽盲盒的刺激。
“盲盒笔的销量确实不错,不少孩子都很喜欢,‘奥特曼’系列最受欢迎。”店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有的中小学生为了集齐最后一个隐藏款,会整盒购买。
在迎宾路小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记者花10元钱购买了一支知名品牌的盲盒笔,拆开之后发现,这只是一支印有时尚动漫图案的黑色中性笔。因为是联名款盲盒笔,价格比普通中性笔贵了不少。
记者注意到,盲盒笔不只在线下热卖,在各大电商平台也很走俏。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盲盒笔”,能找到更多的系列产品。记者随意进入一家店铺,看到某个系列的盲盒笔销售量已超5万支。
除此之外,不少平台的直播间对盲盒笔有了新的玩法,推出盲盒笔刮奖的直播,吸引了不少人的踊跃参与。
记者观察发现,在一些直播间里,主播们会根据顾客的网购订单,拿出相应数量的盲盒笔,当场刮开盲盒笔外包装上面的刮刮乐。有的顾客会抽到小镜子、牙膏、口琴、蓝牙耳机等小奖品,有的顾客也会抽到“再来一支”或者“谢谢惠顾”等字样。大部分直播间会设置标注着“未成年禁止下单”“刮开不退不换”的指示牌。
警惕沉迷盲盒笔
监管不能“盲”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加强相关领域的监管和规范。
指引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盲盒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鼓励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保护性措施,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内容等进行具体规范。
同时,盲盒经营者还应当将商品名称、商品种类、商品样式、抽取规则、商品分布、限量商品投放数量、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
我市心理专家杨文峰表示,文具最主要的就是它的使用功能,越简单越好,否则孩子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盲盒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容易使好奇心强、消费观念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们上瘾,产生攀比、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甚至还会潜移默化地助长一种“投机”心理。学校和家长应该警惕孩子沉迷于购买盲盒笔,对孩子要多些耐心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