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涯大伞
上河涯大伞是一种开场由两个酷似华盖的大伞引领演员上场的民间舞蹈。
2015年,上河涯大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激越的鼓点响起来,手举巨大彩伞的文、武“伞头”演员踩着锣鼓点,领着一众秧歌队员出场了。只见扮成白蛇、青蛇、渔婆、腊花、姜太公等戏曲人物的村民依次登场。
他们身着绸缎戏服,扭起秧歌滑稽酣畅,人人脸上洋溢着欢笑。那精彩的表演引得围观的人们不断地拍手,连声叫好。
在运河区南陈屯镇上河涯村600多年的古槐树旁,村民们舞起了上河涯大伞。
融入戏曲元素
上河涯村历史上就是个远近闻名的戏曲村。上河涯大伞也叫上河涯地秧歌。据村民们说是1404年建村时由刘姓村民从河南带来,已有600余年历史。“但是,这一说法已无据可查。现在的上河涯大伞是自清代光绪年间刘锡暇推出的秧歌这一民间艺术算起,已历经五代传承人,口传心授也有150多年了。”上河涯村党支部书记郭建军说。
上河涯大伞队由30余人组成,表演时秧歌老会大旗在前,八面彩旗分两行,很是威风。领队手拿莲花落棍走在演员队前,演员队后面是武场。入场后两队变一队走圆场,再按阵图变化相互穿插跑秧歌,同时可表演30多出折子戏。
演员阵容包括拉花、校尉、执棒武生、姜太公、尉迟恭、渔婆、丫鬟、青蛇、白蛇、执扇小生等角色。尽管道具不同、舞姿不同,但是演员们都在统一的鼓乐板眼中按阵图路线边跑边舞,动作、姿态尽量表现出所扮演人物的性格样貌特征。
今年94岁的刘镇陆是上河涯大伞的第四代传承人,是村里秧歌队的教练。他说:“大伞的舞台形式受200多年前徽班进京的影响,角色的扮相、造型可与京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媲美,既有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又有秧歌的表现形式。跑完一场,一拨演员休息,另一拨登台开演京剧折子戏、河北梆子等。戏曲演唱结束后,人们再接着跑秧歌。”
据传200多年前,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沿运河进京给乾隆祝寿,形成了中国的国粹京剧。上河涯大伞的舞台表现形式,就是受这次徽班进京的影响,吸收了演出的精粹,将秧歌与传统戏曲两种元素合在一起,戏曲的舞台行头、身段、台风穿插在秧歌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爱重获新生
上河涯村村民对大伞秧歌有着独特的情愫,只要有人操持组织,演员们不论多忙都能凝聚在一起。
今年49岁的郭建国在大伞队里扮演尉迟恭。多年来,他广泛搜集,整理资料。从未学过绘画的他,还手绘出了各个角色画像及演出阵图,并整理成册。郭建国的哥哥、53岁的村支部书记郭建军在队里扮演武伞,此外还有文伞闫福军、渔婆杨丽、青蛇谢宝娥等。大伞队的人员配置也是相当齐全,有鼓师、化妆、服装等人员。
老鼓师刘洪仕今年已79岁。他把大伞每个曲目的鼓谱熟记于心,至今打起鼓来铿锵有力。他说:“我不懂乐谱也不认字,技艺记在心里却不能带进棺材,要让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用心整理。”目前,他已经收了好几个徒弟。
和不少民间曲艺的命运相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河涯大伞曾一废濒危。到了1989年,在刘洪烈、刘洪俊、刘玉春、杨玉起、刘镇陆等第四代传承人及老演员们的努力下,大伞秧歌得以重生,并进行了多次演出。
“我们当时整理出《锯大缸》《打枣》《顶灯》《莲花落》等多个曲目,还在表演中增加了青、白蛇等多个角色,可算得上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刘镇陆说,“那时村里年轻人多,能组织起五六十口人演出。周边许多村子都争着请上河涯大伞队过去演出。”
但也有遗憾,秧歌一直是口传心授,加之老艺人们相继过世,由辉煌时期的三四十折小戏,到如今流传下来的已不足十折。可既便如此,秧歌表演在当时也是盛况空前了,还受邀参加了“中国·沧州国际武木节”开幕等大型活动。
“现在的上河涯大伞,旦角大部分是女青年,演员的服装更戏剧化了,化妆包头都达到了一定水平。”郭建国说,“但也有失传的东西,如演员下小场、四棒四拉花跑场,动作要领失掉了,所唱曲目已没有了当初完整的台词。”
“大伞”唱响运河畔
虽然上世纪末上河涯大伞秧歌曾轰动一时,可在几年后又沉寂了下来。这一晃就是20年。
2010年的冬天,村里几位痴迷秧歌的人自筹资金买了道具、化妆用品等,于春节前把秧歌队组建齐全。过了年正月十三,村民们在狮城公园成功亮相,再度引起人们注意。
在经历了几次演出后,村民们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大伞秧歌队里的演员们都特别珍惜每次出场的机会,在表演中使出最大的劲儿,使自己的动作尽善尽美。”郭建国说。
多年来,上河涯大伞传承全靠口传心授。郭建国说,趁着上一代传承人还健在,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长在传承人家里,帮他们回忆,听他们说唱,记录大伞的动作要领和唱词。尽管郭建国整理记录了部分词句,但真正能把全套唱词表演下来的老人已不多了。
近几年,在上河涯村逢年过节,只要条件允许,上河涯大伞队的秧歌就舞起来,连周边村都请去演出。郭建国说,他要尽最大努力,让大伞唱响大运河畔。
如今,随着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力量相对不足,上河涯大伞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上河涯大伞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上河涯大伞就是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作为传承人,我们要握好接力棒。”郭建军说。
当锣鼓声响起,郭建军、郭建国兄弟又带着大家舞起上河涯大伞时,那重达十多公斤、色彩斑斓的大伞,在他们手中一起一伏地旋转着、舞动着。他们以专注与热爱,伴随着岁岁年年沉淀下来的这一民间歌舞,为人们送上了欢乐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