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季开学日,网上充斥着花样繁多的“开学仪式感”。有的拉横幅、放气球、挂彩带,把教室整得像开派对;有的让孩子身披绶带、手拿鲜花,发表开学感言;有的亲戚朋友逐一送上礼物,把家里搞得像颁奖现场……
这些成人感十足的仪式,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以孩子之名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网上流传的家庭一年级“入学礼”清单,一眼望过去,全是“谐音梗”——敲盆代表“一鼓作气”,大葱代表“聪明伶俐”,苹果代表“平平安安”,橘子代表“大吉大利”,棒棒糖代表“越来越棒”……试问,这种讨吉利的套路,难道不是成年人才有的“迷信”?
在小孩子眼中,苹果就是脆甜的,橘子就是甜酸的。我只是个孩子,又不是演员,为何非得配合父母的表演?
就在几天前,一则网帖引发热议,在题为《孩子她妈,是时候出手了》的文章中,网友呼吁整治“开学仪式感”乱象,不要让老师和家长被所谓的仪式感“绑架”。让老师回到正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让孩子回到纯粹朴素的知识海洋里,让家长们减轻育儿压力。
为人父母,自家孩子是否需要“入学礼”,需要什么样的“入学礼”,理应了然于胸。一听到社交平台有风吹草动,就立马行动起来折腾孩子,这只能说明家庭教育还在低水平阶段徘徊。
当然,重视“仪式感”,对生活不凑合、对家人不敷衍,这也无可厚非,不必过分上纲上线,动辄加以批判。
只要用勉励的方式,而非“加冕”的仪式;以用心的态度,而非别有用心的炫耀,适度的仪式感能为平淡生活带来新鲜感,让开学第一日变成值得铭记的一天。这背后也承载着父母满满的爱。
站在学校的角度看,有关开学的仪式更应该去繁就简,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意,以激发学生们对新学期、新生活的期待。
开学仪式感的真谛,是让孩子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激发求知的兴趣。开学仪式追求的是诚意满满的感动,绝不是花里胡哨、互相攀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