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2023香港小姐竞选在TVB电视城举行,新一届港姐三甲诞生:冠军由15号庄子璇获得;亚军是4号王怡然,她同时也是本届最上镜小姐;季军为17号王敏慈。“友谊小姐”由8号姜依宁获得。
TVB在1973年接手港姐竞选,一方面把这项赛事打造得有声有色,让其成为几代观众心目中不变的年度娱乐盛事;另一方面,港姐竞选也成为TVB的一个人才库,从张曼玉到钟楚红,从蔡少芬到佘诗曼,这台盛事为TVB网罗了一批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艺人。
记者采访到数位往届港姐,她们经历了港姐竞选的过关斩将,顺利加入TVB成为艺人。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听听她们亲口解说。
“在TVB内部,港姐没有光环”
高海宁是2008年香港小姐竞选的五强选手。在她看来,港姐没有光环:“加入TVB之后,你依然要学习,从‘不会’到‘会’。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学过正统的主持或演戏技巧,没人教你如何分析剧本、塑造角色,都是边拍边学。除了文戏,打戏更是现学现卖,这些过程都是艰难的。”
“边做边学”是TVB的特色,港姐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佳丽在参选前来自各行各业,没有演艺经验,港姐竞选期间的培训让她们初步熟悉幕前工作,但要“转正”当好一位艺人并非那么容易。因此,不少港姐在比赛结束后都会加入艺员训练班再受训,学习表演的基本功。
与那些从跑龙套做起的艺人相比,港姐有可能免除“新手村”的待遇,一出道就当女主角的港姐自然也有:1997年港姐季军佘诗曼一出道就在《雪山飞狐》中担当女一号;2013年港姐冠、亚军陈凯琳和蔡思贝,也在当选后不久就被安排拍剧,且戏份吃重。
不过,能在演艺生涯初期就获得公司力捧的港姐毕竟是少数。很多时候,“港姐”这层身份仅仅意味着稍高的起点,却不是成功的保证。佳丽们的际遇各有差异,想要成功,运气和努力缺一不可。
面对外界评价,要有一颗大心脏
从港姐竞选初次面试开始,报名者就要接受外界的审视:外表是否足够美丽、举止是否恰当、言谈是否得体……这种检视的目光很可能一直贯穿着港姐的演艺生涯。如何处理外界的评价,便成为港姐的一大课题。
2017年港姐亚军何依婷坦言,自己一度因港姐身份而倍感压力:“有一段时间我总是问自己,我的行为举止、姿态等是不是不符合港姐的标准?其实没人批评我,只是我自身会有无形的压力。但我慢慢也想通了,港姐代表美貌与智慧,而这其实是多样的,不应该被刻板印象束缚。”
高海宁也曾被舆论困扰。在2008年港姐竞选中,她是备受关注的大热门,但这些关注也成了她的压力。“刚开始参选港姐时,我什么都不会,连看镜头都会紧张到脑子一片空白。当时又突然成为传媒的焦点,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2013年港姐季军刘佩玥对港姐这一身份则保持着平常心:“我想不是港姐这一身份给我压力,而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所以会比较严格要求自己。”在处理外界评价上,她有一颗大心脏:“无论反馈是好是坏,我都照单全收。”
电商业务为港姐带来“新尝试”
在常规的拍剧和主持之外,港姐也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
今年5月,TVB识货举行以“香港小姐”为主题的电商直播,汤洛雯、高海宁、朱晨丽、何依婷等港姐在直播间内进行9小时不间断直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港姐们在直播间里与观众面对面,卖力又专业的讲解让不少观众感叹港姐们的确是“美貌与智慧并重”。
对港姐们而言,又如何看待这些新的工作内容?何依婷坦言新奇且享受:“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娱乐消遣不局限于电视。平时我经常上网买东西,现在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平靓正’的东西,我很开心。”
成就感让她们留在聚光灯下
有人选择留在聚光灯下,自然也有人选择离开。回顾近十余年来的港姐去向,选择离开演艺界的人也不在少数。
2012年港姐季军朱千雪重新回到法律界,目前是执业大律师;2018年港姐季军丁子田、2017年港姐冠军雷庄儿和季军黄玮琦、2016年港姐季军陈雅思等往届佳丽,如今都离开演艺圈,各自展开自己的人生。
至于留下来的人,大多是发现了演艺工作的乐趣。2016年港姐亚军刘颖镟以参选港姐为契机,进入TVB后尝试过不同类型的工作,也发掘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选完港姐后,我们会得到很多工作机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演戏,每个角色都是一次挑战,拍完一部剧会让我收获很大的满足感。”
何依婷在入行前从事金融行业,她坦言现在仍然希望在演艺事业上取得更大进步:“我继续留下来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还有进步空间,希望可以一路学习成长,让大家看到我的进步。”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