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5日
第11版:11

“顺手买一件”可能是“顺便被坑一次”!

最近,不少消费者网购商品付款时,页面会出现“顺手买一件”其他店铺的包邮商品,看似比原价便宜,却暗藏消费陷阱——

本报记者 李昕也

“羊毛”没薅成

反而多花了冤枉钱

半个月前,周萌萌在某电商平台选购了一款30多元的浴室专用花洒,付款时,她看到页面下方有一个“顺手买一件”的新品。“这件新品是另一家居用品店售卖的椭圆形地垫,产品标题是‘浴室门口地垫吸水不打滑’,产品尺寸为40厘米×60厘米,为卡通图案,原价8.6元,优惠价是5.9元。”

看到商品售价不到6元还包邮,周萌萌当时就动心了。“本来还想选其他图案,但是点不开链接。”因为价格低廉,周萌萌没过多考虑,就和花洒一起勾选付款了。

付完款后,周萌萌搜索该家居用品网店,发现店铺里售卖的同款同尺寸地垫促销价为4.6元1个,比“顺手买一件”还便宜1.3元。“本以为‘顺手价’能‘捡便宜’,没想到却被‘宰一刀’,早知道还不如直接在店铺购买呢。”

周萌萌坦言,“顺手买一件”即便没优惠价,与店铺等价也可以,但高于网店直接购买价就不厚道了。“为了这1块多钱退款、重新下单不值得,但这事让人挺堵心。”

记者了解到,“顺手买一件”是近期多个电商平台推出的营销新模式。当消费者订单总额达到活动门槛后,在进行商品结算时,页面下方就会出现平台随机推荐的一款“优惠”商品,用户可直接勾选一起付款,实现“顺手”购买,以达到商家的促销目的。

商品无法货比三家

“顺手买”更像拆盲盒

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的手机App,先后浏览了家居、服饰、零食等商品,最后随机挑选了1件连衣裙,结算时页面出现了“顺手买一件”的商品推荐,是一款售价3.3元的洗碗巾。

记者发现,这些“顺手买一件”的商品虽与选购产品没有关联,但大多是以往经常浏览的内容。这一推荐规则,很容易让人“顺手”下单。

记者看到,平台推荐的这款洗碗巾只显示了商品的店铺名称和“顺手价”,点击商品名称和店铺,都无法跳转到详情页,看不到商品的具体信息。记者截图对比发现,此款洗碗巾虽与记者浏览过的产品同款,但店铺不同,价格也贵了0.5元。

除此之外,“顺手买一件”的商品每次都随机更换,如果消费者对某件商品感兴趣,选择退出“顺手买一件”模式,专门去搜索该商品的详细信息,等消费者再次回到结账页面时,“顺手买一件”的商品就变成了其他商品。

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浏览发现,“顺手买一件”多为跨店铺引流。该方式可帮助商家推广新品、清理尾货、派送小样、提升客单价,对于新店铺来说,更是可以提升流量和转化率。

记者查询了解到,在“顺手买一件”的用户协议中,并没有对“顺手买一件”商品的定价做出明确规定。当消费者订单总额达到活动门槛后,可以以优惠价换购商品,但这优惠价格是否高于平台直接购买的价格,协议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法。

市民赵晓萍告诉记者,自己使用过几次“顺手买一件”的功能,只有两次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多数情况下产品高于直接购买价,而且有的产品质量很差。“买的时候看不到商品详情,无法比价、比质,感觉像拆盲盒。”

消费体验感差

不少人着了道

按照正常消费逻辑,“顺手买一件”的商品应该更优惠,这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薅商家羊毛”的心理。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电商平台推荐的“顺手买一件”商品的定价大都高于直接购买价,有时还会出现以次充好或缺斤短两的现象。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测试发现,一款标价为98元的防晒衣,“顺手买一件”的价格为29.8元,但该防晒衣在商家店铺的售价仅为29.9元,只比“顺手价”贵0.1元;一款标价69元半身裙,“顺手价”是39.9元,而正常售卖价格只要38.9元,比“顺手价”还便宜1元。

有网友分享自己“顺手买”的经历:“顺手”买过一款自己喜欢的身体乳,当时付款金额是16.8元。买完后想再确认一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款,结果点进详细页面看到,实际才9.6元,瞬间成了妥妥的“大冤种”。

市民孙先生曾“顺手”买过啤酒和生活日用品。“当时页面显示啤酒的打折价力度很大,但对比后发现,比在网店直接购买只便宜了0.9元。买的搓澡巾价格是真便宜,但质量很差,掉色严重,剩下的几条都没用就扔了。”

孙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只有在付款后才能点击查看商品详情,这也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为了几块钱再维权,没时间也没精力,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完善销售规则

让消费者“放心买”

“顺手买一件”模式给消费者选择商品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需求,也能拓宽商家的营销渠道。但是,“顺手买一件”不能“顺”走消费者的权利,如果不及时对一些乱象进行治理,会影响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从而扰乱市场秩序。

业内人士表示,“顺手买一件”商品在消费者购买前并未展示商品的详细介绍及评价,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然而“顺手买一件”有时就像开盲盒,全靠碰运气,不仅“套路”了消费者,也为部分商品价格造假、品质造假提供了机会。

平台方需要落实好主体责任,不断完善销售规则,严把“顺手买一件”入口关,增加透明度,让消费者充分比质、比价。商家也要拿出足够的诚意,以质优价廉的产品赢得消费者。此外,消费者也须增强防范意识,切莫因“便宜”而掉入陷阱。一旦被“顺便坑”,要积极维权。

“我网购付款时,‘顺手’买了一个地垫,后来搜索该产品发现,比在店铺里直接购买还贵1.3元,‘顺手买一件’成了商家的‘顺便坑一次’。”面对电商平台推出的“顺手买一件”活动,市民周萌萌觉得自己被骗了。

不少消费者发现多个电商平台推出了“顺手买一件”的功能。这些“顺手买一件”看似比原价便宜很多,但不一定划算,有的甚至定价高于直接购买价格,有的商品还存在质量差、缺斤短两等问题。

资料片

1

4

2

3

2023-08-25 最近,不少消费者网购商品付款时,页面会出现“顺手买一件”其他店铺的包邮商品,看似比原价便宜,却暗藏消费陷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2162.html 1 “顺手买一件”可能是“顺便被坑一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