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7日
第12版:12

沧州12位诗人的作品同时入选《诗选刊》——

追寻沧州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马艳

2023年第七期河北省作协《诗选刊》,沧州12位诗人的作品同时入选。何香久、杜吏仓、王汉中、沈阳、高海涛、王萌、赵长在、张福猛、吕游等诗人或深沉、或真挚、或含蓄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他们将自己心中的美好都表现在作品中。

8月12日上午,几位诗人又相聚一堂,一起回顾这些年沧州诗歌的发展历程,畅谈创作感想……屋外,细雨蒙蒙,更添诗意。他们以诗会友、以文交心,沧州的诗歌和沧州诗歌的远方,如一幅画卷,一点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诗是生活,是热爱

人们总是喜欢把美好的事情比作“诗和远方”,其实诗和远方,不是一定要完全改变眼前的生活,而是要懂得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内心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力,没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去再远的地方也不会产生美的感受。

诗人总是有着共通的、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力。何香久说,诗人就是要永远保持着一份初心,不能油滑。是啊,对最熟悉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一份新奇和热忱,又怎能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呢?

何香久这些年尝试用各种文体进行写作,诗歌、小说、评论、剧本……几乎都有涉猎。他觉得,诗歌是可以打通各种文体的“通关法宝”,当你真正把诗歌写作参透,把诗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训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并在凝练语言的同时,把文章结构构建好。在此基础上再去挑战其他任何文体都会觉得更加轻松。

何香久说,他非常喜欢看年轻诗人的作品,学习年轻人的语言张力,感受年轻人诗歌创作的活力。他觉得,诗歌的语言张力非常重要,如果诗歌语言没有张力,那这篇诗歌就是苍老的,这个诗人也是苍老的。

是啊!诗心不老才是真诗人。青春不简单地等同于生理年龄,诗歌的青春,是想象力,是创造力,是对生活不变的热情。

此次,何香久在《诗选刊》刊发的作品是《四个二十四重奏》。他已经连续四年,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二十四节气。本就是世界上最诗意的历法,一年四季,二十四次邂逅,一期一会,用诗歌记录下每一季的美与妙,岂不更有意境?何香久说,没有目的的写作反而是最好的,不为发表、得奖,只为记录。记录最美的花开,听风吟,听雨落,这便是诗人创作的最好收获吧。

“接地气”的诗文最动人心

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诗歌自然需要丰富的想象、无限的联想,但是诗歌必须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

老房仍在,老物犹存,老门有锁,锈成老病

无言、无奈,无药可救,爸爸妈妈

恩情宽大,祖坟有松柏,有藤蔓

也有杂草丛生……

杜吏仓的《清明帖》,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老家的老屋、老娘,心里堆积了许久的乡情,顷刻间便呼之欲出。

杜吏仓说,从前一直觉得,那些记录大事件、大题材的作品才更有感染力,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他越来越发现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大都是善于关注生活,关注人们生存境遇,直指人心的作品。于是,他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自己的家乡,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王汉中的《我把故乡种成盆景》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直思念故乡,思念

家门口那棵老枣树

它的虬枝多像父亲的手指

淡黄的花儿像母亲的病容

我那被枣针刺疼了的童年

我那红彤彤的爱情

今天,我将如愿以偿

切下了它的一截根系

小心翼翼地种进花盆

余生就做一个园丁

把故乡种成盆景

最简洁、最直白的语言,却饱含着最浓浓的乡情。王汉中说:“诗歌就是要表现真情,感情真、寓意深、意象奇。诗中有真情,才是能打动人心的好诗句。”何香久表示,从王汉中的诗歌中,能够感受到他的生活和诗歌是同步的、同频的。他将有滋有味的生活都写进了诗中,不管故乡有多远,已经成为种在他心中的一幅微缩的风景。

诗意生活,用心记录

可能有人会觉得诗歌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实际上,如果细细观察和品味生活,会发现人生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眼界开阔了,眼前的世界也会跟着朗阔起来。

高海涛的诗文或朴素,却蕴含着很多哲学意味;或充满童趣,尽显生活的情趣。他的那首《小石狮》是这样写的:

与孩子玩耍的小石狮

伸出挂满包浆的前爪

呵护着孩子

也许,几百年前雕了这对前爪

就是为了呵护这座城市……

诗人沈阳来自于《诗经》的故乡河间,是河间踏浪诗社的社长。他爱诗、写诗,而且心中始终秉承着要把“诗经故里”的文化底蕴发扬光大的责任。每当吟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经》诗句时,他心中总有一种文化自豪感。

王萌把自己的作品和渤海,和生他养他的故乡联系了起来。他的作品以渤海为背景,以沧州为根基,表现了沧州的地域文化特征。

张福猛去过很多地方。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诗人的创作很重要。他力图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将各地风土人情、人文民俗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春日的午后,与旧鸟巢

对视。许多的假设,像零星的羽毛

铺在落满尘埃的枯草上

这一幕,让我想到

母亲头上的白发。多像这一圈枯草

时时被风吹动

这是赵长在《旧鸟巢》中的精彩片段,诗句如此轻盈,显现出朴素的智慧,还原童真、还原生活本真。假如他不是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命有深刻的领悟力,是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的。

陈丽是其中唯一的女诗人,她的诗文更加细腻、生动,读后不觉让人动容。她在《生命课》中这样诠释生命的轮回:

在秋天,万物皆有了禅意

它们收起稚嫩、轻狂、浮躁

急于交出体内的绿、籽颗及枝叶

急于表达,急于爱,急于吐出真言

接下来,将有大把时间用来沉默、荒芜……

阿步是沧县的一名年轻诗人。阿步觉得,他的诗有时候就是他,有时候又不那么像他。他说,他来自农村,不自觉地就把笔伸向村庄,他喜欢村庄的安宁、朴实。

沧县诗人吕游人称“诗狂”,创作诗歌近两万首。吕游觉得诗歌创作不管是抒情还是言志,均由心出发。“诗由心”就是必须最大限度地避开外在的各种纷扰,让诗歌进入更自由的创作状态。诗来源于生活,但是,吕游不主张杂乱无章地呈现生活,而是要提炼加工,要写体验,而不要写感受。诗人要站在阳光下,写出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与诗结缘的土地

因为一部《诗经》,沧州成为一座因诗而闻名、因诗而灵动的城市。这些年,沧州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滋养,诗词已经成为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信仰。

沧州市作协主席苗向阳动情地说:“《诗经》让诗与沧州结下了无法割舍的缘分,沧州注定是诗歌的热土、文学的热土。”

座谈会上,每一个沧州诗人讲诉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篇美好的诗文,无不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把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过得充满诗意。

2023-08-17 本报记者 马艳 沧州12位诗人的作品同时入选《诗选刊》——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1399.html 1 追寻沧州的诗和远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