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夏令营市场火爆。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增进交流,积极报名参加各种主题夏令营。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夏令营产品不愁销路,有的甚至“上线即秒光”。
记者调查发现,夏令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一些夏令营被消费者吐槽为“排队营”“坑娃营”,消费体验不佳,市场亟待规范。
参加体验如开盲盒
隐形消费套路满满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夏令营活动虽“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体验却如同开盲盒,与商家承诺的服务相距甚远。
高一学生小窦花费1000余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军事夏令营,却并未领略到之前向往的紧张、活泼的军旅生活,5天里多数时间都在排队。整个夏令营共有100多名学生,组织者统筹能力不够,时间安排和项目衔接屡屡“掉链子”。
家长乐先生为孩子选了7天6晚、价格3080元的“少年领袖训练营”。令他没想到的是,广告宣传称“一天20个菜”“有牛奶水果供应”,实际行程中吃的却大多是盒饭,经过家长反复提意见,直到第4天孩子才喝上牛奶。
此外,销售时宣传的各类精彩课程也不见踪影,每天的活动基本就是操练。乐先生很后悔:“从视频看,现场秩序很混乱。孩子啥也没学到,还病了两周。”
不少家长反映夏令营的食品和生活卫生状况堪忧。有的孩子在餐食里发现头发、虫子、塑料等,有的孩子感染了“红眼病”。
乐先生孩子所在夏令营便是如此。机构在活动后期忽然提出,付费可享受拍摄写真服务,价格分为799元至1999元不同档次。乐先生等家长对此不满:“入营时没有说,快结束了才提,感觉套路满满。”
揭秘内部运营
“潜规则”
业内人士反映,随着夏令营市场火爆,越来越多机构想从中快速分一杯羹,宣传“注水”收取高额团费,在服务中又设法压低开支,以赚取最大利润。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构编造师资教育背景、抄袭精美食宿图片,“谁会查得那么细?先把订单搞到手再说”。
暑期兼职夏令营老师的小艺说,自己兼职的机构,实际开展课程与广告手册展示完全不同,重宣传、轻服务。
小艺应聘的是生活老师岗位,主要职责是照看孩子,却被机构要求紧盯拍照。“从孩子早上6点多起床到晚上10点半睡觉,吃饭、训练、跑步、睡觉都要拍。都是在做表面工作。”开营仪式时,为拍宣传视频,让学生保持军姿在太阳地里站了近1小时,导致学生中暑生病。
记者还发现,有的夏令营层层转包经营,不顾学生体验和安全一味压低开支,生活用品不经清洁处理反复使用。
记者了解发现,层层转包是夏令营市场较为常见的情况。负责任的机构会在转包时核查地接机构资质、经验等,参与后续行程;但也有不少机构为赚快钱,压低开支,随意在网上找个地接就把孩子交出去。
应提高准入门槛
加强监管力度
夏令营乱象引发业内人士担忧。吉林省东北亚铁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炳忱说,不规范的企业行为使夏令营市场整体形象受损。
专家们认为,夏令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事关青少年的身心安全,必须有更高的准入门槛、更强的监管力度。
“当前夏令营市场门槛较低,只要有场地、教师、客户资源,谁都能办。”薛炳忱说,教育系统组织的夏令营由教育部门监管,旅行社组织游学夏令营由文化旅游部门监管,还有大量户外拓展、各种协会及其他商业机构开办的夏令营,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存在执法监管的模糊地带,责任主体并不明晰。
相关情况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地方已在开展暑期夏令营市场专项检查。如广西梧州、陕西咸阳着重对游学夏令营进行集中执法检查,核准机构资质,了解收费标准、合同内容,细查安全责任等。广东广州、四川眉山则专门针对夏令营市场“舌尖上的安全”,开展了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监督抽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需要尽快健全行业标准,细化监管责任,提高准入门槛。注重所涉部门的协同发力,加强对夏令营市场经营者的资质、价格、服务、安全等全方位监管,促进市场规范有序成长。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