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晓梅 本报通讯员 张文娟
清晨5点,位于盐山县边务镇大吴庄村的大棚里,吴宝庆带着六七个工人正采摘葡萄。本地两家大型商超各订购100公斤,还有小区团购了30公斤。他们要赶在商超开门营业前,完成采摘、分拣等工序。
炎炎夏日,棚里的葡萄陆续进入成熟期,接订单、采葡萄、招呼来采摘的客人……吴宝庆每天在大棚里进进出出,忙得脚不沾地。
种粮老汉当“学生”
从少量挂果到亩产1500公斤
2013年,吴宝庆的儿子偶然与宁夏的一家葡萄酒厂建立了联系。接触多了,了解到种植葡萄经济效益高,回家后便向他提议不再种植粮食作物,改种葡萄。
边务镇土地多盐碱,矿物质丰富,别看粮食产量不高,但长出的果蔬口感好。外出考察后,种粮出身的吴宝庆决定“改行”。就这样,在儿子出资帮助下,他和老伴搭建起3个大棚。
当年4月下旬,他们从张家口、衡水等地买来早霞玫瑰、红巴拉多、黑巴拉多和红提四个品种的葡萄苗。“除露天种植红提外,其余品种都在棚内种植。”
对吴宝庆来说,种植葡萄简直就是一张白纸。刚开始没有经验,他主动与县农业农村局和镇农办的农技人员联系,一天跑好几次去学习种植技术。“种葡萄不像种粮食,就固定模式,它需要很多技术和经验。”
不仅如此,他还从衡水饶阳聘请了技术员来现场指导。
当年的品种试种成功,长势也可以,但到了第二年,却发现葡萄树长得好、果挂得少。
红巴拉多不易上色,黑巴拉多产量低(每亩仅有500公斤),露天种植的红提更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几乎没结果……通过这些磕绊,吴宝庆进一步意识到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他下定决心不仅要请专家作指导,还要自己熟练掌握种植技术。
“多听、多看、多问、多摸索经验,把别人的技术慢慢变成自己的。”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吴宝庆不辞辛苦向农技专家虚心请教,架型是什么样,枝条的结构是什么样,怎么掐尖,怎么打杈,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事无巨细都要问,深入研究各品种葡萄的生长习性。
功到自然成。经过精心照料的葡萄在2015年终于丰产了,吴宝庆种葡萄的这条路,总算看到希望了。
随着种植经验丰富,吴宝庆这些年不断淘汰旧品种、尝试新品种。如今,他种植的葡萄亩产能达到1500公斤。
葡萄也需整形、防晒
每公斤最高卖到40元
2016年,吴宝庆尝试种植了素有“葡萄中的爱马仕”之称的阳光玫瑰。“这个品种不好种,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要求很高,但它每公斤的价格比普通品种高近10元。”在他看来,有风险就有挑战,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为保证葡萄品质,农技人员建议一串阳光玫瑰的果粒在55颗至60颗之间,重量约0.5公斤。毕竟一棵葡萄树的承载量有限,果多了,它提供的营养肯定不够,品质自然上不来。而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在5月下旬及时疏果,6月初完成套袋。
所谓疏果,是把拥挤果、小果、残果、病果、形状不正的果去掉,使保留果在树上、枝条上分布均匀,充分接受养分,长大果、长匀果。
“如果不疏果,一串葡萄能结两三百粒果粒,成熟后的串形、风味、糖分都不好。通过疏果,把多余的颗粒剪掉,阳光照射更均匀,不仅串形好看,葡萄的香气也更浓郁,口感更好。”吴宝庆说。
给葡萄疏果是门手艺活儿,必须赶在成熟前的黄金时间完成,还有一定技术含量。那段时间,吴宝庆几乎每天都待在大棚里,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实在忙不过来了,只能雇疏果工一起干。”
“阳光玫瑰最怕高温天气,尤其是经太阳照射后容易得热灼病,果粒会被晒蔫。”为此,吴宝庆专门买了台电动喷雾器,赶在入伏前在大棚外膜上喷洒一遍防晒霜。
葡萄品质上升了,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没经过疏果的阳光玫瑰,最多能卖到普通葡萄的价钱,疏果后每公斤最高能卖到40元。”吴宝庆说道。
小葡萄换来好日子
藤上结出致富果
渐渐地,全力推进葡萄品质提档升级的吴宝庆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不少客商在实地考察后,当场下单采购了他的葡萄。
大棚建起来,只卖葡萄还不够。结合时下的农家旅游热点,吴宝庆和儿子想到了做采摘园。在兼顾葡萄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采摘。
进入7月,棚里的葡萄迎来了收获季。已经成熟的葡萄大串大串垂挂在藤条上,采摘的家长和孩子们提着桶、拿着专用采摘剪刀在葡萄架之间穿梭。这让忙碌了一年的吴宝庆体会着收获的喜悦。
十年时间内,吴宝庆将大棚种植面积从5亩扩大到11亩,种植品种也由原来的3个逐渐增加到5个,力求夏秋两季棚内都有葡萄成熟。
“早霞玫瑰是早熟品种,6月底就能采摘;蜜光是咱省果树研究所推出的新品种,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易管理、方便运输、糖分也高;阳光玫瑰到了9月份才能上市,填补秋季鲜食葡萄空白期……”说起棚里的葡萄品种,吴宝庆如数家珍。
“虽说种植葡萄辛苦,但这比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高不少,每亩地能收入一两万元。”吴宝庆用汗水收获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也收获了甜蜜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