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解藏人善,今天夸夸殷玉萍,当然还有她新出版的《水浒时代的真沧州》。
沧州于全国知名,深得《水浒》之益,也深受《水浒》之害。我与外地朋友见面,只要一提到我是沧州的,人家一定会说:“知道知道,林冲发配的地方嘛!”我觉得面子不搁,向人家说几句如今沧州什么模样儿,人家就会打断你说:“明白明白,如今全国哪里都变化挺大,沧州也不会是宋朝的老样子!”得,沧州特别是历史上的沧州,就这样被盖上了荒凉贫穷的印章,揭不下涂不掉。
大概和我一样深受其苦吧,殷玉萍写下了这样一本起施耐庵于地下和他相辩的书。你从来没有来过沧州,我可是沧州“土著”;你是小说家,以说瞎话为能事;我是新闻人,以讲真话为天职;你离宋朝近,但你笔下的沧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离宋朝远,但要和你掰扯掰扯那个时代的真沧州。
于是,一个以报道今天为职业的人,拿出业余时间钻进了古籍的海洋,和之乎者也打交道,搜尽奇峰讲好沧州的故事,讲好沧州的宋代故事。她在线装古书中挖呀挖呀挖,许多鲜为人知或人多知之不多的人物和事件被她挖了出来。她在《沧州晚报》开辟了专栏,栏目的名称就是今天的书名。她记“名人掠影”,说“沧州之子”,写“岁月有痕”,展“风貌综述”(这是这本书四章的题目),十年磨一剑。十年,她的指尖在键盘上轻盈地跳动。跳动中,许多看似与沧州毫无关联的巨人如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突然和沧州亲近起来,许多久在沧州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张知白、贾黄中、李之仪……面目突然清晰起来,一些被时光模糊了的历史事件在她的擦拭后显得点画分明,溢彩流光……
殷玉萍的文章述古而不离今,知识含量很高而不“掉书袋”,有很强的学术性却不端学术架子,忠于史实而不枯燥,读来意趣盎然。这本书的大多数文章应该归于散文而非论文,知识性、理论性融于可读性之中,让读者在“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中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本书,专家看着不浅,初中生读着不深,属于又好吃又好看的那种。我在这里诚意向大家推荐:这是近些年来地方历史研究中一本难得的好书。
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值得提一嘴夸夸。沧州“示象公司”的常青从来不做盲目的设计,他读其文知其书,从内容出发追求形式之美,紧扣“水浒时代”与“沧州”两个关键词,做出了精美的设计,处处妥帖。封面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沧州大运河风景,翻过来折上去是沧州图腾铁狮子,与文章内容恰成互补,吾于此无法细说矣。书以刊有玉萍专栏文章的报纸为外包装,亦有意趣。
说是说不明白,你只有看见书才能知道它的好。所以朋友,看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