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坚持早起的人很可怕?
有人说:“早起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可以改变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产生蝴蝶效应,渐渐改变你的人生。”
研究人员把早起的人称为“晨型人”,还总结了“晨型人格”的多种好处。比如,精力更充沛,时间更充裕,办事更专注、更高效、更精准。
的确,快节奏的工作、眼花缭乱的短视频,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成了夜晚的俘虏。
熬着最晚的夜,却也透支着明天的快乐和精力,越是不想睡,越是空虚、焦虑。把早起当成一种习惯,往往是一个人赢得生活掌控权的开始。
1
早起,最能让你“想得清”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习惯了熬大夜、睡懒觉,白天总会觉得脑袋浑浑噩噩,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做事效率低,还很容易拖延。而哪天偶尔早起一次,却觉得状态特别好,不仅头脑清醒,效率也高了不少。
《慢思考》一书中提到:“要发挥大脑最大的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即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
清晨,大脑与身体刚从“格式化”中恢复,处于最饱满的状态。这时候的我们,注意力往往非常集中,思路更清晰,有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所以,从古至今,诸多名人都有早起的习惯。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为第一要义。”
他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读10页史书,用正楷写日记,从不间断。即使在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十余年间,仍然坚持不懈。长时间规律的作息,让他思路敏捷、沉稳冷静,即使政务繁忙,判断和决策能力也总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有位企业老总,他每天4点起床,先是运动一会儿,接下来就开始伏案写作。他曾表示,早起这个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可以得到充分的激活和锻炼。他很多关于经营的好想法,都是在这个时候冒出来的。
绝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日常的微小习惯。
很多成功人士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当你还在酣睡中,他们已经在追梦的路上了。那些看上去淡定从容的人,也并非因为比你空闲,而是他们懂得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
2
早起,最能让你“稳得住”
也许每个人都有想早起、却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经历:早晨闹钟响了无数遍,一次次地关掉,弄得心烦意乱;起床后匆匆忙忙出门,被事情推着走,一整天焦头烂额;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却看不到事情的进展。
网友时光机做自媒体的3年期间,每天马不停蹄,仍然觉得力不从心。最后,事情越攒越多,压力越来越大。
她开始无比自责焦虑,对生活充满了怀疑,变得神经衰弱,身体也出现了亚健康。痛定思痛后,她决定通过早睡早起调整工作方式。她每天5点起床,列一份计划清单,不慌不忙地跳跳操,然后整理素材,开始一天的工作。1个月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体重减轻了,整个人看上去神采奕奕,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更重要的是,她深切地感受到内心的丰盈和笃定,以前那些不敢奢望的事情,都在一步步地向她靠近。
清晨,世界还没有完全苏醒,你可以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热爱中去。这让付出更有成效,也让人更有成就感。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干不完的工作、解决不完的糟心事。当焦虑和压力袭来,负面情绪如影随形,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当一个人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一切都会跟着趋于和谐,事半功倍。
3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画家蒋勋曾提到,自己的黄金工作时间一直是早上6点到9点。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他感慨道:“每一个清晨,从黎明日出的微光看花,像参悟生命的来日方长。”
早起本身,是一种习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治愈。想要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不妨试着从这几方面改变:
①管理动机,让早起更有动力
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快乐起床的理由,比如:提升自己的自信度、让自己更有活力、让身心更健康。或者,干脆是一段没人打扰的自由时光、一顿丰盛的早餐。
②循序渐进,让早起毫不费力
任何事情,欲速则不达。如果强势早起,或许会导致生物钟混乱。那就顺势而为,逐渐改变。
第一天早起20分钟,几天后再提早20分钟,直到达到理想的目标时间。
③按时睡觉,让早起充满活力
网友晓晨每天早上5点起床,坚持游泳和跳绳,无论有多重要的事,到了22点便回家休息。他觉得,只有休息好,才能保证第二天的工作质量。保持充分的睡眠,才有足够的力气早起。
如果准备22点休息,那就推动大脑潜意识,远离电子产品,提前半小时进入缓冲区。
④制订计划,让早起为你蓄力
早起不在于起得有多早,而在于起床后做了什么。你可以安静地思考、阅读、做规划,也可以看日出、做运动、吃早餐。
不辜负每一天的阳光,不错过每一次的成长。而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终将在某一刻,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