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从南京到北京,有一条无比繁忙的驿路,隔十里一个驿铺,隔六七十里一个驿站,约两千四百里路程,官商过往、络绎不绝,繁华发达,让人惊叹。在这条驿路上,有一个颇为有名的驿站——河间府瀛海驿。
瀛海驿原来在河间县衙西北,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河间知府郝渊之重建瀛海驿,由知府主持重建,可见驿站之重要性。清代初期,沿袭明制,在瀛海驿设立专门的“驿丞”,负责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是个不入品的小官。雍正年间,裁撤驿丞,由河间知县兼管驿站。
能够入住瀛海驿站的,都是经过朝廷批准,承担重要使命的官员。这些人多经历科举考试,诗文水平较高,在瀛海驿住宿时或许诗兴大发,留下了大量以“瀛海驿”为题的诗词。
明代浙江鄞县人金湜曾于成化年间出使朝鲜,或许恰在那时,他经过河间,河间知府等一众官员于瀛海驿置下美酒,与金湜一行饮宴欢歌,好不热闹。金湜还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人称其“善画竹石,篆隶行草,皆有晋人风度”,或许是受宾客相邀,金湜当场作画,画上配三百余字的长诗,题为《河间府瀛海驿写竹遂成长句》。
在诗中,金湜自称“我本东南瀛海客,乘兴来登瀛海堂”,看到瀛海驿窗明几净、四壁如霜,心中极为兴奋,写下诗文:“堂中开帘分广席,四壁拂拭如秋霜;老夫见此发长啸,便觉清风满穹昊”,又唤人备下笔墨,一幅《石竹图》跃然纸上,“呼童捉笔破水墨,胸中恍惚窥天造”。
同时,金湜还提到宾客们觥筹交错的酒宴现场,“黄堂太守人中英,慇勤置酒当前庭;大觥小觥迭相举,宾僚进退如诸生。”诗画完成,金湜还半开玩笑半为自负地嘱咐瀛海驿的管事人:一定要把窗户关好,不然的话,让天上的仙人看中这幅画,会从空中偷走的!“歌罢出门呼驿吏,叮咛窗户须常闭。只恐天工有使来,一朝捲入空中去。”诗中豪放洒脱的意境,倒与李白的长诗可有一比。
晚清时,浙江镇海人姚燮,以文学、绘画闻名,写过一首怀古诗《瀛海驿为始皇求仙处》。古黄河入海口在河间古郡,相传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千人入海,求访仙山蓬莱,于今盐山县千童镇筑城以居之。诗中慨叹秦始皇为道士所迷惑,“幻惑极所至,抟土能黄金;海云在堂户,蓬莱或匪深”,最终象征皇权无边的阿房宫,只剩一片荒草覆盖,“阿房营未成,白日照衰草”。
此诗应是姚燮于瀛海驿住宿时所作,虽然瀛海驿与秦始皇没有直接关联,但河间府城之北确有一座“蒲萦台”,相传为秦始皇东游大海时经过河间,在此台下拴马而得名。或许,姚燮曾登临蒲萦台游览后有感,才作此诗。
再看明代河南汝州人张维新的《瀛海驿孤亭夜坐》:“驿亭凉意寂,聊此卸嚣纷;风歇萤初定,秋来雁乍闻”,写的是河间瀛海驿的秋天。明代江西吉安人聂豹写的《宿瀛海驿》,“瀛海欹孤枕,灯寒月影斜”,让我们仿佛看到瀛海驿的寂静夜晚,月上梢头,秋寒露重;明代浙江秀水人项元淇写的《季冬沮留瀛海驿舍》,“旧闻瀛海登仙地,岁暮冰霜独路穷”,让人体会“瀛海”作为河间美称,原来南北闻名;清代大儒王余佑曾写《庚戌十日朔家祭于瀛海旅舍》,独处旅舍,更加怀念逝去的亲人……
这些诗句是南北名人在河间府城留下的文化足迹,读后更让人远怀一座明清府城驿站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