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李依阳 摄影报道
今年93岁的赵顺合,1951年随部队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的尖刀班曾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了“白虎团”团部,后来这一事迹被改编成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搬上大银幕。这个传奇故事也从此家喻户晓。
赵顺合是任丘市北汉乡赵范庄村人,8月4日,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赵范庄村,倾听这位抗美援朝老英雄、一等功臣讲述当年故事。
93岁老兵的坚持
赵顺合的家在村西侧,是一处安静的院落。走进屋,迎面墙上一块红色的牌匾分外抢眼:“英雄宅第——献给一等功臣赵顺合同志”。
赵顺合老人坐在床边,虽然背有些驼,但看上去精神矍铄。老人长方脸,眼神沉静,神情安详。如果不了解他的英雄事迹,很难把这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和抗美援朝英雄相连。
老人的小儿子赵铁成介绍,老人除了有些耳背,腿前几年摔过一回行动有些不便之外,身体还算硬朗。老人虽然已经93岁了,还能自己骑电动四轮车去采买生活用品。平时没事会和村里的老人一起聊聊天。
赵顺合1947年参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铁成说,父亲从小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参军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父亲有一个信念坚定而质朴,那就是听党话、跟党走。直到现在,每个月25日是村里的党员活动日,作为一名老党员,这一天在父亲心里分量很重。虽然年岁已高,腿脚不便,但每到这一天,父亲几乎不缺席。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穿戴整齐,凭借助行器一步一挪走到院子里,骑上他的电动四轮车坚持去村委会参加活动。
“虎口拔牙”
赵顺合用手指着一张“奇袭白虎团”立功后战士们手持锦旗的老照片告诉记者:“后排左边第二个是我,当时我是侦察班副班长。”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13名参与“奇袭白虎团”战斗的成员记集体特等功。赵顺合被荣记个人一等功。
赵顺合说:“当时没想到我们能全部回来,毕竟人家是千军万马,我们只有13个人。”
赵顺合老人回忆起曾经的战斗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他当时所在的部队是20兵团68军203师。为了打击南朝鲜部队的反击,1953年我军发起金城战役。203师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掉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这个团是南朝鲜军队的王牌部队,因为团旗上绣着虎头,被人们称作“白虎团”。
为了彻底消灭白虎团,我军制订了化装袭击白虎团的作战方案,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赵顺合所在的607团侦察排一班。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带领战士们直接插入敌军内部,配合大部队彻底歼灭白虎团。
1953年7月13日晚,天气阴沉。杨育才个子最高,皮肤白,鼻梁高,化装成美国顾问。其他人都换上南朝鲜部队的服装和武器装备,化装成南朝鲜士兵。另外特别配备了两名朝鲜人民军的联络员充当翻译。赵顺合由于身经百战,枪法准,又熟练掌握排雷和爆破技术,被安排为第一突击手,任务重大。
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他们穿过了敌我之间的一片开阔地。正在快步行军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队伍里多了一个人。此人脖子上没有标志性的白毛巾。经联络员审问,原来他是白虎团一名落单的士兵。联络员从他嘴里获得了当晚的通行口令和白虎团团部所在的位置。
有了口令,战士们一路畅通无阻。可到了最后一道关卡,敌人坚持不让过,非要专用通行证和袖标才能放行。杨育才这个“美国顾问”派上了用场,经过交涉终于通过了这个关卡。途经一座桥时,敌人的一个车队突然开了过来,车队很长,车与车之间空隙也较小,后面还跟着一辆坦克。杨育才、赵顺合与大家商量,决定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把手榴弹扔进敌人的车厢,用爆破筒把坦克炸得趴窝在公路上。这时我军的穿插营也赶到了,敌人以为志愿军的大部队打过来了,纷纷抱头鼠窜。尖刀班趁着混乱顺利通过公路,按照预订方案,直扑白虎团团部。13名勇士,只用十几分钟时间,就端掉了白虎团团部,无一人受伤。
赵顺合说,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战友包月禄一把扯下白虎团的团旗缠在腰上带回来。这个旗子现在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了历史的见证。
隐功埋名
抗美援朝胜利后,赵顺合随军到徐州驻防,后又跟随部队到大西南参加剿匪。1957年复员回乡。
赵顺合回到家乡后改名为赵力合,隐功埋名多年,和普通农民一样以务农为生。
村民并不知道赵顺合是位英雄,因为他认真负责,是从部队复员,而且是共产党员,在村民中很有威信。赵顺合曾担任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他是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任丘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总为学生们深情讲述自己和战友们曾经的战斗故事,不遗余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时候,赵顺合应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邀请,以志愿军英雄代表的名义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英雄赞歌”节目。
赵顺合的大儿子赵铁道说,父亲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不居功自傲,默默地奉献着余热。这些年父亲很少跟他们说起什么大道理,但父亲本身的经历,就足以说明了许多道理。父亲性格坚毅,无论家里碰到什么困难,都不向组织求助。让他最受触动的是,每当有人说起父亲的英雄事迹时,父亲总要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在他的心里,从没忘记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
赵铁道告诉记者,父亲当兵10年,他打小断断续续从父亲口中了解到很多真实的战斗故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奇袭白虎团”的故事。他们深入“虎穴”,面对具有绝对优势的强敌,凭借勇敢机智出奇制胜,真的有如在虎口中拔牙。
赵铁道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树立了从军的志向,1976年参军,后考入军校。2010年,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退休,现定居天津。赵铁道时常回乡看望父亲。
赵顺合的小儿子赵铁成在村中务农,父亲的战斗经历也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一次他到徐州,特意去寻找了父亲曾经驻防徐州时的师部旧址,并寻访了父亲曾经的老战友。
赵顺合时常想念曾经的战友。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赵铁道和赵铁成经过多年寻找,利用网络信息,辗转拨打多个部门的电话,终于帮助父亲联系上了曾经参加“奇袭白虎团”战斗的战友杨育才、包月禄、舒德春、侯时斌等。
赵铁成说,每逢节日,父亲和老战友会视频聊天,互道平安。遗憾的是,近几年,这些老战友的家人陆续发来他们去世的消息。据他所知,当年“奇袭白虎团”13个人中父亲是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