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会儿我要跟着厨师学做鱼香肉丝,妈妈回到家就能吃上热乎饭了。”
“老师,我也特别想学厨艺,学会了,就不用姥爷天天给我做饭了。”
来这里前,他们或腼腆,或自卑,但在暑期儿童生命成长营21天的生活,使他们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仅身体越来越壮,而且越来越开朗、懂事了。沧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孙素云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我们会照顾自己了
日前,在献县高官镇学礼村,40多名来自各县市的困境儿童正在参加暑期儿童生命成长营活动。孩子们每天在老师的陪伴下学习、健身、锻炼……
这些孩子们有的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单亲,有的父母没有抚养能力,他们大多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孩子们大多自卑,自理能力差。为了让这些孩子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沧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志愿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像家人一样,陪伴他们,开导他们,帮助他们。
“厨艺”和“日常训练”是训练营很重要的一项,旨在帮孩子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有些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在日常生活上得不到正常照顾。这样的培训能提高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家人。
在“厨艺”环节,孩子们很积极踊跃。老师从洗菜、切菜、备料,再到烹饪,每一个环节都细心地教给他们,并让他们亲手操练。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抢当掌勺。当色香味俱全的“作品”出锅时,满满的成就感写在了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上。
此次活动内容还包括:课程讲授、课业辅导、心理辅导等。
沧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在沧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公益性组织,自2019年成立至今,在册的社工有56人,来自社会的志愿者达300多人。据孙素云介绍,这些年,他们已经组织了七期暑期夏令营活动。
关爱特殊家庭
经过在暑期儿童生命成长营的学习,10岁的郭佳鑫和8岁的郭鑫淼不但学会烙烧饼,还学会了包饺子。他们高兴地拿着自己烙的烧饼向老师展示:“我爷爷奶奶可以吃上我们做的烧饼了。”
郭佳鑫和郭鑫淼是亲哥俩,他们是献县大陈庄镇人。他们还有一个12岁的哥哥和一个4岁的小弟弟。他们的父母没有生活能力,哥四个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孩子能帮着我们做饭,可帮了大忙啦。”孩子们的爷爷郭庆财感动地说。原来这4个男孩子平时调皮不说,吃饭是家里的大问题。一锅馒头,一顿饭就吃没了。看着孙子们生龙活虎的样子,老两口既欣慰又发愁。郭庆财的老伴身体不好,蒸馒头、包饺子特别费劲。
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沧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刘灵臣听说了郭庆财家的情况。她和志愿者来到郭庆财的家。当时4个孩子正乱成一团。大的在闹,小的在哭,地上东西扔得乱七八糟,郭庆财和老伴急得手足无措。刘灵臣和志愿者们给孩子们带来零食和衣物,哄着孩子们安静下来。
从那以后,社工们再也没有放下这家人。刘灵臣几乎每个月都会来看望这家人。她试着教老大和老二整理自己的衣物,渐渐地让他们帮着家人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后来,她又教老大蒸馒头……
今年,12岁的老大要上初中,孙素云让老二和老三参加了暑期儿童生命成长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不但学会了炒菜,还学会了包饺子。“吃着孩子们包的饺子,我老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郭庆财感动地说。
一个孤儿的变化
“阿姨,我会做鱼香肉丝了。”13岁的小丽高兴地向社工汇报自己的新能力。
看到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小丽终于像正常孩子一样面对生活了,沧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孙素云欣慰地笑了。
今年13岁的小丽是献县段村乡人。在她四五岁时,她的爸爸妈妈相继去世,只剩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近八旬,身体都不太好。
由于家人疏于照顾,小丽不会做个人卫生,不会打理家务,平时衣服和头发脏乱,同龄的小朋友嫌弃她,都不愿和她玩。小丽变得越来越自卑,不愿出门更不愿意见人。
当社工第一次来小丽家时,发现小丽的两颗门牙被磕掉一半,嘴肿得老高。社工们一问才知道,之前,孩子学骑自行车时摔倒了,脸磕到地上磕成了这样。由于没有治疗,社工们发现小丽的牙龈红肿,牙龈上还有两个脓包。社工们立即带小丽到献县中医院检查治疗。经过医生的4次修补,才保住了小丽的两颗门牙。
社工到小丽家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都给她带喜欢吃的零食,还给她买新衣服,小丽渐渐放下了戒备。尤其是心理咨询师陪着她做游戏,给她做心理疏导,小丽变得越来越开朗,和社工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慢慢地,每次社工们来教她学习新东西,她都非常配合,干家务也很上劲。这一年来,小丽成长了很多。
如今,小丽不但学会了照顾自己,还学会了照顾爷爷奶奶。小丽的爷爷奶奶高兴地说,孩子从小没有妈妈,社工们像孩子的妈妈一样,填补了孩子从小缺失的爱。
圆了上学梦
今年,献县段村乡的刘俊青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暑期训练成长营,但志愿者们没有忘记他。近日,志愿者们再次去看望他时,他正伏在桌子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刚刚学会的汉字。“没有好心人的帮助,孩子哪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啊。”刘俊青的妈妈感动地说。
刘俊青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母亲身体不好。现在他和母亲跟继父一起生活。因为先天失聪,刘俊青根本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他仅上了半年学,就辍学在家。那段时间,刘俊青在家或是帮着照看妹妹,或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有时间,他就跑到村小学门口,看着同龄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双眼满是渴望。
一切的改变始于2020年11月。当时,沧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当地志愿者得知了刘俊青的情况。刘灵臣仍记得第一次和刘俊青见面的情景:本就个子不高的刘俊青正抱着年幼的妹妹。面对这个陌生的阿姨,他面无表情。
联系献县特殊教育学校、检查身体,社工们忙前跑后,最终将入学时间定在当年的11月24日。入学前一天,刘灵臣将刘俊青接到家中,给他准备好书包、笔、本等,还给他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虽然把刘俊青交到老师手中,可是刘灵臣的心却从未离开过孩子。她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师,专门叮嘱:“孩子有啥事第一时间打给我。”一次,刘灵臣接到老师电话,说刘俊青拉肚子,弄脏了裤子、床单。放下电话,她就赶往学校。刘灵臣在宿舍见到小俊青,只见他低着头,满脸通红。刘灵臣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就开始为孩子擦洗身体,换衣服,清洗裤子、床单。
如今,刘灵臣依然遵守着当初的承诺,每周五下午放学接上刘俊青,赶到献县汽车站,把他送上回家的客车。周一一大早,刘灵臣再准时赶到车站接上刘俊青,把他送去学校。时间一长,他们的故事在车站传开,客车司机们深受感动,专门安排刘俊青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便于照顾。一次,因为特殊原因,刘灵臣晚到车站几分钟,司机便直接把孩子送到学校。
刘俊青的故事,仅是发生在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众多“故事”之一。社工和志愿者们已经走访了200多个村庄、600多个家庭,先后帮助了156名困境儿童。“我们希望通过暑期训练成长营的活动,通过我们的走访和帮助,让孩子们学会生活技能、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知识,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补充能量。”孙素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