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7日
第12版:12

在古沧州幞头城西,运河岸边,自张家坟至吕家院,直线距离约3.5公里的河道内,分布着七大义渡,俗称“一里一渡”——

沧州运河古渡

■寇金星

两岸往来主要靠摆渡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给古城沧州的老百姓带来了繁荣、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平安、带来了幸福。两岸勤劳智慧的沧州人民傍河而居,以河而兴,辛勤劳作,世代繁衍。他们在运河两岸耕田养牛,卖枣贩菜,扛盐运粮,摇橹拉纤,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计和大运河的顺畅。

大运河是流淌的生命线,在给两岸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不便。现代的运河上有数不清的桥梁,不管是乘车还是步行,过河都是分分钟的事儿,十分方便。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修桥可是个宏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滹沱河故道上的杜林登瀛桥和单桥石桥,都是用时十余年,耗银数万两才修建而成的。光绪二十年,登瀛桥被洪水冲垮两孔,仅修复就花了6年时间。

南方运河桥多,但也是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修造的,江南著名的运河桥——杭州拱宸桥、嘉兴长虹桥、塘栖广济桥等修造时间都在十年以上。而南方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这一点北方差得很远。

因为建桥难,所以当年沧州大运河上桥很少。没有桥怎么办?人们往来两岸主要靠渡口。在古沧州幞头城西,运河岸边,自张家坟至吕家院,直线距离约3.5公里的河道内,分布着七大义渡,俗称“一里一渡”。分别是:莲池渡、菜市口渡、枣市庙渡、白家口渡、麻姑寺渡、盐厂渡和吕家院渡。

运河沧州段都是“义渡”

历史上运河沿线的渡口有官渡、义渡与私渡之分。

所谓官渡,是由地方官府管理的渡口,它的使用者通常为附近官署办公的差人等,渡资免收。负责摆渡的渡工由官府出资雇用,或由官府拨付田亩,称“渡田”。渡田和普通的民田不一样,它不需要交税。

私渡为沿河村民自置小船,渡行人、货物过河,靠收取一些费用维持,对过往行人都收费。也有的只对外地人收费,本地人只需付半价或付“月规钱”。

义渡是由当地士绅或有钱人等出资设置的渡口,渡工报酬由出资人承担,来往行人及货物等不用支付船资。义渡极大地方便了行人,促进了两岸物资与商贸的交流。在有些地方,为保证“义渡”的正常运转,也会由当地人捐款建造船只,置办渡田。

沧州运河义渡的设立,和沧州人的性格有关系。沧州历史悠久,地处燕赵大地,又多为边关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兼有大运河融汇南北古今,这里的人民尚文习武,养成了豪放侠义、慷慨大方、忠诚义气、淳朴刚直的性格。正如乾隆时期的《沧州志》所述:“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

沧州的富豪绅士,“义”字当先,出钱出物,设立运河义渡,方便两岸来往,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里一渡 一派繁荣

渡口沟通了运河两岸的交通,促进了人文与物资交流,成为各色人等的往来之地,乡村的鸡鸭鱼菜等可通过渡口进城销售,城里的日用商品也可通过渡口流入乡村,成就了古城城乡经济的繁荣兴盛。从幞头城街巷的名称晓市街、缸市街、锅市街、鸡市街、牛市街等,就可窥一斑。

现在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看一看幞头城外运河渡口的繁忙景象。

莲池渡

沿运河顺流而下,城南端是莲池渡,位于南川楼和南关口之间,因附近河西岸有昊天观,观内有古莲池而得名,鲸川八景之一的“莲塘雨声”即在此。西岸有通往南皮的官道,是西南一带沧县、南皮、泊镇百姓进城的要道,进出州城主要走莲池渡。

对于莲池渡的重要性,老沧州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渡口西是博施医院,城内时有孕妇难产,遇此情况,便由几个壮汉用笸箩抬着(不能用车,过于颠簸),不管白天黑夜,随时能过莲池渡送往医院救治,可以说救人无数。

菜市口渡

沿河向北过南川楼、朗吟楼、草坝,就是菜市口渡,在现在的解放桥处,桥西有村为菜市口而得名。其作用和名字一样,每天天不亮,河西百姓就挑着自己种的水灵灵的鲜菜,赶着牛羊,背着鸡鸭,免费过渡口。他们到晓市街、牛市街、鸡市街进行交易,卖得铜钱,逛逛锅市街、缸市街,买上锅碗瓢盆、花布茶叶一应物品,再吃点儿羊汤烩饼,坐船回家,一派繁忙祥和景象。

渡口东岸一带俗称“江岔子”,官称礓礤子。传说菜市口很贫穷,村民认为是对岸牛市街的牛吃掉了他们的菜,因此在对岸河沿插了六把农用叉子阻挡牛。实则是这里有一处大大的砖石台阶(方言礓礤子),是专用的大米码头和布匹码头,也是古城运河边最大的码头。

漕船在这里装卸粮食,到南门里的大集粮食市进行交易,码头附近有官设机构粮捕属,管理粮食交易,抓捕粮食盗贼。还有南来北往的各色商品从这里集散,造就了小南门一带的繁华集市。

枣市庙渡

继续北行,就到了枣市庙渡,现在的彩虹桥附近。枣市庙是一座庙,有一个高大上的名称法华寺,因寺外是枣子交易市场,俗称枣市庙。这里西通崔尔庄,是著名的沧州金丝小枣集散地。每天枣农将自产的金丝小枣肩挑车推运到这里进行交易,集中装船,行销大江南北。枣农在这里卖完小枣,免费坐渡船进城,逛逛沧州城,采买些日常用品,重复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据老人讲,枣寺庙渡的东岸曾是瓷器码头,处在缸市街中部。南北窑口运来的碗盘杯碟、锅碗瓢盆、水缸咸菜坛子等陶器瓷器,由此上岸,经过大有胡同、立砖胡同、仁爱巷,搬运至缸市街“天河公”“中兴”等缸碗店进行销售。2012年修建运河景观示范带的时候,在这里挖出了几米厚的碎瓷片堆积层,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及久远的历史。

白家口渡

再往北就到了白家口渡,现今的新华桥白家口处,村庄及渡口名称皆因摆渡人姓白而得名。这里是沧州老城最大的一处渡口,西接通往河间府的官道,州府官员往来都经过此渡口。这里的渡船可以载马车过河。当然人员车辆都是免费的。为保平安,马车夫会扔几枚铜钱到河里。

渡口东岸就是接送官员的接引厂,还有望瀛楼和供奉河神的菠萝庙,鲸川八景之一的“戍楼夕照”即在此。此处还是著名的竹器码头,随漕船由南方运来的竹竿和木材这里靠岸卸货。渡口东岸至幞头城西门望瀛门之间的200米长的小巷叫竹竿巷,是制作和交易竹器的地方。城内和河西进城的百姓从这里购买竹竿、竹筐、竹篮、竹筷、竹席、竹帘等竹制品。

麻姑寺渡

再北行就是麻姑寺渡,现在的胜利公园北端附近。因东岸建有麻姑寺得名。麻姑寺附近有船厂和张家绳铺,损坏的船只从东岸船厂码头拖上岸修理。据说当年的船厂十分繁忙,叮叮当当的捻船声日夜不停地响了六百年。张家绳铺位于船厂附近也是很重要的,可不要小看一条条的绳子,那是船运业的重要生产资料。

麻姑寺南面正对着码头的是神门口,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因东边的真武庙供奉的神像自南方运到这里,从船厂码头上岸而得名。神门口南面是大王庙胡同,胡同东头原有大王庙。河西的人们从麻姑寺渡上岸,或到几座庙里上香拜神,或到船厂里务工,或经神门口到幞头城北门拱极门进城。

盐场渡

接着北行,不远就是盐场渡,因渡口东岸有盐场得名。盐场是著名的长芦盐的存储加工集散地。长芦盐质量上乘,是御用贡品。古人赞誉长芦盐有“家家尽卖水晶盐”的诗句。

住在附近小街子(因贫苦人居住,房屋矮小而得名)的盐工、纤夫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上一碗沧州“四大特产”之一的富含脂肪蛋白质的羊肠子(当年穷苦人才吃,有钱人是不吃的),补充完一天的能量,扛着两百多斤重的盐包,拉着几十吨上百吨的漕船,将长芦盐从这里的盐厂码头装船,销往运河南北,或装渡船过渡口装车,经陆路运至河间府,再销往西部内地。

几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底层百姓使出浑身的力气,才挣上一点养家糊口的辛苦钱。

渡口西侧是戴家园码头,因康熙年间户部尚书戴明说(通悦)建有著名的园林“定园”得名。戴家园南侧有村庄叫豆腐营,老人们只是说老辈子是做豆腐的地方,在史书或地名资料上没有找到来历。联想到此地紧挨着盐厂,或许是因为获取卤水方便,做豆腐的作坊多的缘故吧。

据老人们讲,同属“沧州四大特产”的大粪干、酒糟和豆腐瓤子(方言,即豆腐渣)都在这里的码头装船,销往外地。码头附近有一个大粪场,大粪干除供应佟家花园、东花园、西花园种花之外,还在这里装船销往南方作为花肥,当时相当知名。可不要小瞧这玩意儿,那可是种植花卉不可或缺的东西。由于沧州多酿酒作坊和豆腐作坊,酒糟和豆腐渣产量大,便可作为饲料和肥料外销。

吕家院渡

最北端是城区附近的第七个渡口吕家院渡,过了渡口向北偏西方向是进京城的官道。遥想当年,除了附近百姓进出幞头城外,进京办事的官员、赶考的学子、做买卖的商人络绎不绝,出了拱极门过了吕家院渡,就可以走陆路北上京城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漕运渐渐废弃。一桥飞架,天堑通途,运河两岸来往再也不用渡口了,当年渡口的繁忙景象只保留在老沧州人的记忆中,渐渐湮灭了。但“义”字却永远留在了沧州人的骨子里,世代传承。

2023-07-27 ■寇金星 在古沧州幞头城西,运河岸边,自张家坟至吕家院,直线距离约3.5公里的河道内,分布着七大义渡,俗称“一里一渡”——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9074.html 1 沧州运河古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