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无力还贷被银行起诉的河间的张某收到了原告银行提供的14万元后,喜出望外,主动腾房,配合河间法院的执行。原告银行为何要给被告钱? 这还要从张某投资房产说起。
贷款投资失败
不还贷被起诉
前些年,河间的张某通过投资房产赚了不少钱,生活衣食无忧。
2017年,张某打算继续投资房产,于是以他名下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一套房子作抵押,向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间支行(以下简称民生银行)贷款130万元。
除了这笔贷款,张某还从其他银行贷了不少钱。没多久,张某投资房产失败,欠下了高额的外债。张某偿还了部分贷款后,失去了继续还款的能力。
民生银行多次催促张某还款,但张某没有还钱。
2021年4月,民生银行将张某起诉至河间法院,要求张某偿还本金130万元及6000余元的利息。
2021年9月,河间法院经审理最终判决张某偿还民生银行本金130万元及利息6000余元。
张某并未履行法院的判决义务。民生银行向河间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法官发现张某正与其妻子闹离婚,双方之间的财产分割并不明确。考虑到不损害张某前妻的合法利益,执行法官当即决定中止本次执行。
直到今年2月,河间法院的执行法官对已经办理完离婚手续的张某恢复了执行。执行法官发现,张某用于抵押贷款的房产仍旧在张某的名下。
经核实,张某承认自己在天津确有一套房产。执行法官督促张某积极向民生银行还款,但张某却表示自己现在生活困难,无力还贷。
法官协调银行伸援手
被告获补偿主动腾房
为维护银行的利益,执行法官决定将张某名下的这套房产进行公开拍卖。
经过两轮竞拍,张某的这套房产最终以116万元的价格被成功拍卖。
执行法官向张某邮寄了腾房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张某以自己年过六旬、身患疾病等理由拒绝腾房。见无法说服张某,执行法官又与张某的女儿联系,告知其父亲拒不腾退房屋的行为已经涉嫌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罪。如张某坚持拒不腾房,法院会将其涉嫌拒绝执行犯罪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与此同时,执行法官从人道主义考虑,积极与民生银行沟通,介绍了张某窘迫的生活现状。民生银行了解情况后,答应从拍卖款中拿出14万元给张某,当作房屋租赁补偿金,以保障张某的正常生活。
得知在法官的协调下,银行将给自己14万元房屋租赁补偿金,患病的张某向执行法官和民生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就这样,张某很快将房屋腾退。
对于剩余欠银行的钱,张某承诺会分期偿还,并与民生银行达成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