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昕也
“妈,我买菜的塑料袋别扔,装垃圾用。”上周末,赵女士来女儿家小住,女儿陈悦特意叮嘱母亲,把买菜的塑料袋攒起来装垃圾,外卖袋留着也别扔。
赵女士不禁有些惊讶:“你以前都是专门买垃圾袋用的,现在怎么这么会过日子了?”陈悦笑着说:“我不仅囤塑料袋,还学了一点广场舞,晚上带你一起跳。”
像陈悦这样的年轻人有个专属代号,名为“精神老年人”。网友定义为:身体是年轻人,却生活得像老年人。那么,这群年轻人有哪些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是真的“老”了吗?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资料片
1
“攒塑料袋装垃圾,实用又省钱”
27岁的陈悦,在市区某公司上班,以前买菜、买水果、点外卖的袋子都是用完就扔,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陈悦开始攒起了塑料袋。
陈悦说:“我发现这些袋子用着挺顺手,比买垃圾袋省钱,就开始留着,然后越攒越多。”为了便于收纳,陈悦专门在厨房里腾出一个小柜子放袋子。里面除了塑料袋,还有外卖的保温袋和购物纸袋,大大小小的塞满了柜子。
因为攒的袋子越来越多,陈悦根据袋子的用途进行了分类,“塑料袋用于装垃圾,平时上班带饭到公司时会用保温袋,尤其是一些奶茶店给的保温袋,既美观保温性能也好。纸袋承重性一般,当垃圾袋不合适,但好看,平时给朋友带点东西用”。
“有一次闺蜜来我家吃饭,看到我把买完菜的塑料袋都放了起来,感到特别惊讶,因为她平时都是随手就扔。我把塑料袋的实用性和她一说,现在她也开始攒塑料袋用了。”陈悦说。
2
“用现金付款,约束自己,不乱花钱”
“西红柿,三块一。”“老板,我现金支付,给你三块钱行不?”这是“90后”楚静每次买菜和摊贩讨价还价的情形。
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一些大爷大妈购物都学会了移动支付,而现在一些年轻人却开始用现金结账,楚静就是其中一个。
楚静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用手机支付,毕竟方便又快捷。但有一次在超市用手机结账时遇到的“小插曲”,彻底改变了她的消费习惯。
“我付款时,页面提示‘余额不足’。不到20天的时间,我就把1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完了,也不知道怎么花的。”楚静坦言,每次用手机支付都没有“实感”,开销天天“超额”,一到月底钱就不够花。经常是这个月发了工资,去补上个月的“窟窿”,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我这自控力差的人来说,这种消费习惯必须得改。”
现在,楚静每月发工资后,会拿出2500元现金用于生活支出,分两次支取:月初1500元,月中为1000元。“每次消费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自己口袋里的钱在减少,这样不仅知道最近花了多少钱,还能时常约束一下自己。”
楚静告诉记者,用现金买菜虽然能薅点“小羊毛”,但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学会理财,约束自己别再大手大脚花钱”。
3
“32岁的我迷上针灸和推拿”
在市区一家中医养生馆,张健刚刚结束了半小时的推拿按摩,感觉身体轻松了很多。
32岁的张健做文案工作,长时间的久坐、伏案,导致腰部和肩颈不舒适。“我腰椎不好,也试着做过健身,但没有明显改善,后来通过针灸治疗,效果不错。”
张健以前奉行的是网上流行的“朋克养生”,即“左手拿着保温杯,右手举着高脚杯”,养生自然是没看见效果,反倒是越发觉得力不从心。
对于中医养生这事,张健开始不以为意,觉得自己就是运动量少的原因。尝试了诸多方法不见效后,他经朋友推荐改中医调养。“没想到挺有效果,现在肩颈通过按摩也比以前‘得劲’了。”
受张健的影响,他的爱人也迷上了中医养生。“她从小肠胃不好。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选择了艾灸和推拿按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脾胃比以前好多了,脸上的痘痘也少了。”
张健说,每个人体质不同,治疗的效果也不同,但是把中医养生融入日常生活,已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在养生馆里,经常能看到年轻人的面孔”。
4
“精神老年人”与暮气无关
近期,“精神老年人”这个词登上热搜。其具体表现为:他们愿意用现金支付代替手机支付;拒绝去健身房,却爱上八段锦,喜欢广场舞;早早加入养生行列,喝茶、做针灸、推拿按摩,样样践行;沉迷于评弹、书法等。
随着“精神老年人”的兴起,豆瓣适时专门成立了“精神上是老年人的年轻人们来乘凉”的生活小组。目前,该小组已有两万人加入,开设了长寿秘籍、同好扎堆、遛弯儿、娱乐消费、纯分享等几个栏目。
有网友调侃:“老年人觉得我们年轻,同龄人觉得我们暮气,但这不影响我们这些‘精神老年人’过着快乐的生活。”
业内人士指出,谈到年轻人,人们不自觉地联想到“朋克”“二次元”“互联网弄潮儿”等标签,但这些“符号”,并不代表年轻人的全貌,也不意味着年轻人就该生活得如此。
其实,所谓“精神老年人”,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跟暮气没什么关系。暮气,是指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但这些年轻人保持的生活习惯,都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实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