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让家长和孩子觉得“怪怪”的童书,在市场上时有出现。有的图书中存在暴力、惊悚、色情描写,有的儿童绘本插图暴露、人物比例奇怪。更有甚者,还会歪曲历史。
(据7月19日《沧州晚报》6版)
这种问题,早已有之。有媒体早就披露过,一些童书存在爆粗口、宣传外貌崇拜、描写自杀细节等问题。
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22年5月发布的《江西省儿童课外读物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儿童课外读物存在诱导不良行为、使用粗俗语言、宣扬暴力、篡改经典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儿童课外读物还出现了严重的历史常识错误。
众所周知,儿童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阅读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然而,他们的思想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孩子们如同一张张白纸,如果遇到一个优秀的画家,就会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如果遇到一个拙劣的画手,被涂抹得乱七八糟,就会成为一张张废纸。
不良儿童读物,就是这种拙劣的“画手”,它们会污染孩子的思想,侵蚀孩子的精神。现实中,有的孩子会模仿书中人物的言行,吸烟、打架、说脏话;有的孩子会模仿书中情节自残、自杀;甚至还有的孩子受其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从短期来看,不良儿童读物影响的只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但是,长年累月下来,必然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首先,要制订统一、权威的儿童文学标准,并明确处罚规定。只有这样,相关从业单位和人员出版儿童课外读物时才能有据可依。同时还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无空可钻。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图书作者、出版社、经销商等方面的检查监督力度,并畅通举报渠道,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之不敢唯利是图。
第三,学校、家长也要负起责任,多为孩子们推荐优秀图书,过滤掉不良读物,为孩子们的健康阅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