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2日
第04版:04

青少年追星乱象: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为什么非要给偶像打榜?”

“他需要我来守护啊!榜单对偶像很重要,排名高,商单就会多,他的事业发展也会更好。我可是死忠粉,绝不‘白嫖’。”

这是近期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医院外科诊室里的一段对话,一方是今年16岁、正上高中的女孩魏婷,另一方是她的爸爸。此前,魏婷因为偷偷拿走家里上千元钱准备给偶像打榜,与父亲发生争吵推搡导致两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记者调查发现,像魏婷这样的未成年人不理智追星现象并不少见。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也不论校园内外,他们不爱学习爱追星,把成千上万元资金用于打榜和投票,甚至还为了维护偶像形象与其他明星的粉丝争斗,举报、互撕、人肉、网络暴力等行为频频出现。

高中生成骂战“主力”

经常被喊“快去支援”

日常生活中,追星占50%以上的时间,上课期间也在看偶像相关资讯;成绩因追星大幅度下降,一学期的时间,从中等水平下滑到班级后20%;生活费的一半以上用于追星,钱不够时,曾以交书本费等为由向母亲撒谎要钱;因追星与同学、网友争执吵架;与家人的交流日渐减少,因非理性追星与家人关系逐渐恶化。

这就是魏婷追星5年来的“变化”。

妈妈发现后,严禁她继续追星。不过,妈妈的管教并未奏效,她的追星行为转向“地下”。

“我把孩子追星的事情告诉孩子爸爸,他起初不在意,直到我给他讲了一些青少年追星、打赏主播导致家里存款被花光的事例后,孩子爸爸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检查孩子的社交账号账单后,发现她为了追星,不仅花光了零花钱,还偷偷用我们的手机给她转账好几千元。”魏婷的妈妈回忆说。

今年17岁的北京女孩冯媛,同样是一名沉迷追星的未成年人。

2016年,冯媛在邻居的影响下开始追星,逐渐沉迷于购买明星周边产品、为偶像打榜刷数据、参加偶像的演唱会、重复购买多张音乐专辑等追星行为。

冯媛也因此与家长爆发多次“战争”,父亲更是一气之下撕毁了她喜爱的明星海报和周边产品。

在学校里,因为不允许他人诋毁偶像,她经常与同学争吵,还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展开骂战。

在采访中,冯媛很愿意向记者“安利”(网络流行语:诚意推荐之意)她喜欢的明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跟她一样喜欢。

记者注意到,在冯媛此前的评论和转发中,时常可以看到她为了维护偶像形象而言辞过激地与其他明星的粉丝、普通网友激烈骂战,甚至诅咒、谩骂和人身攻击对方。冯媛还是粉丝群中骂战的“主力选手”,经常会有网友喊她“快去支援”。

“不花钱就是不爱他”

“氪金”冲榜花数万元

至于追星的花销,冯媛用的形容词是“巨大”,因为“不为偶像花钱就是不爱他”。

“光是用于购买明星专辑的花销就已经达到了六七万元。”在冯媛的妈妈看来,这笔花销让她感觉“承受不起”,毕竟全家每年收入才15万元左右。

那么,未成年人追星族们是怎么把钱花出去的?

大数据时代,明星够不够红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标。打榜,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声援偶像方式。“大粉”(指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粉丝)发布任务,“学生粉”执行任务,这是基本的操作套路。“很多时候由‘大粉’解释一个偶像有什么特质,为什么值得被爱。而大多数未成年人粉丝则由于能力有限,只能附和、支持他们的观点,听从他们的指挥。”娱乐行业从业人员叶舒告诉记者。

“你哥值得更好的”“一定要让哥哥的排名保持住,后面追得紧”“动动手指,你忍心他被嘲笑吗”……对“大粉”来说,诸如此类的动员策略司空见惯。

据有多年追星经历的广东高中生周哲介绍,“哪里有榜单,哪里就有打榜和投票的粉丝”。打榜和投票、集资和买代言产品的“成绩”,经常被视为进粉丝群的门槛,想加入后援会则需投入更多。

在饭圈,打榜和投票“成绩”与粉丝群体内部的“奖惩”等级挂钩。多家平台虽设提醒,但并无实际机制限制未成年人打榜和投票。

周哲的朋友、今年17岁的广东女孩王禾就为了支持偶像首张专辑“倾囊而出”,最后只能借钱吃饭。原来,由于她的偶像所属公司的合作平台数量非常多,且不同平台推出的特典小卡都不一样,王禾为了集齐所有特典小卡,“几千元的压岁钱全部花完了”。在购买完专辑之后,王禾只能向周围的朋友借钱吃饭,并承诺下个月偿还。

记者通过周哲介绍进入一个二手小卡交易群,发现群内的小卡交易金额通常在千元以上,群成员却多为“学生粉”。

流量至上错误导向

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采访中,冯媛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当时很疑惑,除了压岁钱、零花钱以外,冯媛还有什么收入能维持这样的“疯狂”追星?

而答案令她崩溃。

为了“挣钱”,冯媛不仅在学校“代做作业”赚取同学的零用钱,甚至在一些网友的介绍下出售自己私用物品,“我发现将自己的贴身衣物放到网络上进行售卖,居然可以卖得出去”。

对此,为冯媛做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陈静告诉记者,受到不良追星观念的影响,冯媛看待追星问题的观点有所偏激,将自己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并过度美化偶像,打破偶像就是打碎她的信念。她的偶像只能她来保护,所以谁谩骂她的偶像,她便要维护并给予反击。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必须不断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互动规则,有关部门要以明星经纪公司为监管重点,对经纪公司、粉丝群体危害网络和社会公共安全、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违法行径要依法及时处置。

“量变决定质变,粉丝可以喜欢明星,但必须有限度、有底线。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粉丝特别是未成年粉丝,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星不能盲目,那些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英雄烈士,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看来,从社会心理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与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人际关系疏离、网络“群体性孤独”中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相伴生,是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的共同挑战,必须不断研究新问题、新趋势,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才能找到最优的答案。 (受访者均为化名)

据《法治日报》

2023-07-22 青少年追星乱象: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8634.html 1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