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试卷,没有纸笔,只有 “赛龙舟”“包粽子”“自制礼物”等好玩的“游戏”……沧州市新华区车站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日前经历了一次特别的“考试”。
为了以减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车站小学坚持“乐学善思,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拥有丰富多元的成长体验。他们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在情境中将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考核融合在一起,开发出立体式的测评方式。
与“粽”不同
车站小学一年级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作为评价活动主题,用和妈妈一起包粽子作为活动情境,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有机整合,通过完成自编绘本故事的任务来考查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充分了解“端午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从孩子们的“说粽子”认读时间环节开始,通过画、拨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在“话屈原”中让学生了解端午习俗,欣赏《离骚》《天问》等诗歌,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考查学生提取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非遗项目——“赛龙舟”。随着老师敲打的鼓点有节奏地挥舞着船桨。瞧,孩子们卖力挥动着手中的船桨,动作整齐划一,完美展现力与美的融合。
赛完龙舟,孩子们继续“知习俗”,深入了解端午节时还会挂艾叶、菖蒲,拴五彩绳。
了解完习俗,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去“购食材”了,在“超市”里寻找、认识包粽子的食材,根据家人的口味算出所需要购买食材的钱数。这样一来,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
接下来便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包粽子”“品粽香”两个环节了。小朋友们分别抽取食材卡片,三人为一组,齐心协力一起快快乐乐“包粽子”。很快3名同学就“包”好了一个甜甜的“豆沙粽”,可是另外一组同学却犯了难,原来他们这组只有“粽叶”和“红枣”,没有“糯米”,没有“糯米”怎么能包成呢?好在他们迅速发现了问题,其中一个孩子快速找到了老师更换了食材卡,这下他们小组的“红枣粽”也包好了,瞧,他们多开心啊。
最后,老师根据孩子在整个活动流程中的绘本上得到的不同奖章数量等,给出一个综合性的“粽评价”。这样承载着孩子们快乐和智慧,同时也把传统文化的种子厚植在了孩子们心中。
自制礼物
车站小学二年级的无纸笔评价方式更是特别,让孩子们“给毕业班的哥哥姐姐送礼物”。通过准备礼物和进行包装、设计,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劳动等学科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检验。
“算数量”。六年级有多少人?需要多少份礼物呢?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认真计算着,在准备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精包装”。孩子们根据礼物盒子每一面的大小,通过不同测量方法在彩纸上裁剪出形状大小合适的四边形并粘贴装饰礼品盒。
这能够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对四边形的边角特征的认识,形象感受面与体的相依关系。
为了充分表达对即将毕业的哥哥姐姐的祝福,孩子们可是煞费苦心,礼物盒的每一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包括“自画像”“送歌曲”“巧装饰”“送祝福”等。
“乐分享”。最后,孩子们用一段话复盘自己的制作过程,分享动手制作的乐趣。二年级三班学生王凯的姐姐正好就是六年级的学生。王凯和同学、老师分享制作礼物的过程时,介绍着他设计这份礼物的初衷:将姐姐的喜好和理想等元素都考虑其中,让大家感受到了他对姐姐深深的爱和祝福。同时大家也能感受到他要以姐姐为榜样,努力学习,实现理想的坚定决心。
制作这些漂亮的礼物,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车站小学对无纸笔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创新,记录着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成长,同时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体验成长的舞台。他们让孩子们置身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边玩边测,边做边评,在欢乐和温馨中完成了知识的运用和展示。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双减”这片沃土上收获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朱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