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沧县纸房头乡的张先生正忙着为儿子张鼎轩办理出国事宜。张鼎轩在沧州技师学院中德“双元制”国际合作班学习了4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知识。
孩子们在“国际班”里收获了啥?德国老师授课有何与众不同?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由26名学生组成的“国际班”,听听他们的故事。
老师成为
“企业领导”
2019年9月份,26名初中毕业生成为沧州技师学院中德国际合作办学班的首批学生。
2018年,沧州技师学院被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示范校。为了让学生入学时就成长在企业氛围里,毕业一上岗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学校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于是,中德机电一体化(电梯工程方向)国际合作实验班应运而生。
刚入学时,学生张家豪便发现,老师“派任务”的教学方式颇具特色。老师化身为企业领导,要求学生们完成一个开瓶器的订单。于是,学生从工期、生产计划、设计图纸到加工完成、交付使用等都要独立思考完成。最终,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将铁板加工成造型别致、规格标准的开瓶器。
“自己能动手完成一件作品,感觉特别高兴。我把自己做的1个开瓶器拿回家当礼物送给爸爸了。”张家豪说,学校新颖有趣的上课方式,让他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产生了兴趣。
课上课下,学生们比着学,比着练,掌握了一个个陌生又专业的名词。近百个真实的“项目任务”被他们逐一攻破。
学生们成了
生活中的“小能人”
“双元制”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每天,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会“泡”在实训室,与各种设备、线路、零件等“亲密接触”。
有一次,学生贾世豪为完成一个自动分拣器的任务,一遍遍尝试,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寝室,力求在任何一个环节不出现问题。4天后,看到自己的作品顺利过关,他终于露出笑容。
由于实践课程居多,孩子们在学校学习1年后,俨然成了家里的“技术小帮手”。
有一次,贾世豪家的燃气灶打不着火。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时,贾世豪主动帮忙,拆开燃气灶检查发现,是一个打火装置出现问题。更换了新零件后,燃气灶能正常使用了。家里的电水壶出现故障,张家豪总能修好。“能用自己学的知识技能帮家里做点事,特别有成就感。”张家豪说。
考试现场
德国教师竖起大拇指
在“国际班”里,经常有德国教师通过网络或者来到现场为学生们上课(上图)。德国教师严谨的教学和工作态度,让孩子们收获颇多。
保持操作台的整洁,工具和各个零件要摆放在特定位置,保护好设备……这些看似细小的事,在德国教师眼中都极为重要。几年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的影响下,不仅学到更为专业的技术知识,端正了学习态度,还改掉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严谨的工作作风。
班主任陈庆丹说,班里的26名学生全都是男生。刚刚入学时,他们还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如今都已长成了大小伙儿。“一路走来,看到他们的付出和成长,我非常欣慰。”陈庆丹说。
在最后一次考试中,德国教师在视频中观看学生们的毕业作品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农村娃
出国学技术
今年7月份,26名学生在中德老师的共同培养下,完成了4年专业知识的学习,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认定考试取得高级工证书,并取得德国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之后,这些学生迎来为期1年的实习期。其中15名学生将于下半年赴德国实习,另外11名学生会到天津合资企业实习。
“免费上学,实习有工资,出国实习还有额外补助,能学技术还能长见识,收获太大了。”一位学生家长说,没想到农村娃也能出国学习技术,他们一家人特别珍惜这次机会。
前几天,不少家长到沧州技师学院为孩子报名。仅3个小时,学校包括“中德班”在内的各专业名额全部招满。“今后,我们会把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逐渐推广到学校各专业教学中,并不断完善,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实现‘双元制’培养模式本土化。今年,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德国继续培训深造,希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让更多孩子受益。”学校负责人张中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