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2日
第04版:04

当地最高气温达45℃,每天停电五六次;医治癌症晚期患者,驱车300多公里开展义诊……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生杨明——

援助尼泊尔的近400个日夜

本报记者 庞维双

杨明为当地孩子进行检查。

杨明查看检查结果。

杨明在当地医院。 本报通迅员 摄

7月6日中午,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生杨明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家乡。走进家门,迎接他的是一碗美味的“接风”打卤面。

一年多来,杨明作为第14批援助尼泊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和16名队友一起,以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作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援外医疗工作。今年4月,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向他们颁发了“国家健康卫士荣誉勋章”。

前往驻地,150公里的山路整整开了7个小时

杨明今年42岁,是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2021年7月,杨明成为第14批援助尼泊尔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并接受了6个月的培训。2022年6月12日,杨明和队友们按照安排,乘飞机前往尼泊尔。

抵达尼泊尔后,经过短暂的休整,中国医疗队前往距离加德满都150公里的奇特旺省巴拉普尔市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这家医院是由中国援建的,是尼泊尔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肿瘤诊治专科医院。

杨明说,前往医院的山路崎岖蜿蜒,路况很差,部分路段还是单向通行。司机告诉大家,这在尼泊尔已经算“高速公路”了。150公里的山路整整开了7个小时,他们到达驻地时已经是深夜了。

一下车,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的驻地在尼泊尔东南部奇特旺平原,这里常年炎热潮湿,蚊虫很多。”杨明走进宿舍,屋里蚊子乱飞,几只壁虎趴在墙上,墙面上还有白蚁爬过的痕迹。

简单收拾了一下,杨明钻进蚊帐里开始休息。可是,初到陌生的环境,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起身吃了一粒安神的药,才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儿。

第二天起床后,杨明在院子里溜达,遇到了一只巴掌大的金黄色蜥蜴,吓了一跳。“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经常会出现蛇、蜥蜴等动物。”杨明说,后来听说有的队员还见到过手腕粗的蟒蛇,真让人后怕。

天气闷热潮湿,每天停电五六次,衣服和被褥都发了霉

尼泊尔的气候分为干季和雨季。6月正值雨季,每天都会下雨,最高气温会飙升到45℃。由于天气闷热潮湿,队员们住的地方像个大蒸笼,再加上每天会停电五六次,他们的衣服和被褥都发霉了。有的人长了湿疹;有的人被不知名的虫子咬得身上红肿、起水泡,奇痒难忍。

到了尼泊尔后,一些队员陆续病倒了。杨明的身体也出现状况。他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的,醒了就简单吃点东西,困了又继续睡。“那几天情绪很低落,不敢和家人视频通话,怕他们担心。”杨明说,等身体好了一些,他才告诉妻子这件事。

对于队员们来说,不单要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困难,还要面对饮食上的差异。

“尼泊尔紧邻中印,但饮食习惯和印度更为相似,每种食物都要用咖喱去烹制。”杨明说,刚开始医院会给中国医疗队送餐,但大家都吃不惯。那些天,他们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咖喱味儿。

后来,随队的厨师外出采购了一些食材,大家开始在驻地自己做饭。热气腾腾的家乡菜,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苦。不过,当地绿叶蔬菜十分短缺,他们每顿饭以土豆、豆角和茄子为主。即便这样,队员们也吃得津津有味。

手术中紧急处理突发情况,精湛医术受到称赞

到达尼泊尔当地医院后,经过与第13批中国医疗队交接,杨明和队友们逐渐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所在的胸外科是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的重点科室。

“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让我有些惊讶,有些像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医院。”杨明说,这里承担了尼泊尔南部大部分地区肿瘤患者的治疗救助工作。

比奈是该院胸外科主任,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他耐心地给杨明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并代表科室对杨明的到来表示欢迎。

经过一个月的磨合,杨明逐渐适应了尼泊尔的工作节奏。每天上午9点交班,交班完毕后查房;每隔一天为手术日;每周工作6天,周六休息……但是,手术过程中经常停电。患者都说当地语言,交流起来会有障碍。

杨明接诊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子,已到肺癌晚期。杨明说,因为经济条件差,很多当地居民没有医保,一些肿瘤患者拖到晚期才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有一次,杨明和比奈一起为患者做胆管肿瘤手术。手术过程中,患者血管撕裂,血流不止。比奈使用工具阻断,暂时控制住出血,并对裂口进行缝合。但因血管偏细,缝合难度较大,数次缝合后仍有出血。此时,患者心率升到每分钟110次,情况紧急。

“你来处理吧!”比奈对杨明说。比奈知道,杨明在中国主攻心胸外科专业,做过的心脏手术多,处理血管问题经验更丰富。杨明仔细观察,发现患者血管裂口是沿长轴撕裂口,于是改变了缝合方法。缝合数针后,患者出血明显减少。又缝了两针,患者出血停止……最终,这台手术取得成功。

杨明高超的医术,受到了尼泊尔同事和患者的一致称赞。

驱车300多公里,深入当地贫困地区开展义诊

第14批援助尼泊尔中国医疗队队员,主要来自我省三甲医院,涉及泌尿外科、麻醉科、血液科、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针灸骨伤科、乳腺外科、肿瘤科、中医科等。

除了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国医疗队还多次开展义诊活动。他们走遍尼泊尔的大部分地区,为当地中资机构员工及尼泊尔居民提供体检、检疫防疫等医疗服务。

2022年年底,杨明与队友们驱车300多公里,历时12小时,深入尼泊尔贫困地区,到达马齐小镇。队员们为当地居民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腹部超声等检查。专家们通过翻译,为每一位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这次义诊路途遥远,历时4天,但队员们毫无怨言。当地居民对他们的到来非常感激。

今年5月,杨明和其他队员在加德满都开展了中国援外医疗60周年庆暨义诊周主题活动。活动第一站设在纳加阔特社区医院,这里位于正对着喜马拉雅山的山脊上,是方圆几十里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得知中国医疗队前来义诊,当地居民提前几天就报了名。当地男孩奇旺的家人说:“中国医生每年都来,他们的技术非常好!”

一年多来,中国医疗队深入偏远地区,先后开展了25次大型巡诊义诊,服务当地民众5958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174人。通过义诊,中国医疗队发现多例心律失常及乳腺、甲状腺肿瘤患者,都及时给予治疗建议,避免患者病情延误。

同时,他们延续历届援尼医疗队的光荣传统,将爱心医务室建设至11家,为3000多人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今年4月,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向17名中国医疗队队员颁发了“国家健康卫士荣誉勋章”。

杨明说:“我在尼泊尔的近400天里,中尼友好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中国医疗队特别珍惜这份情谊。我们希望能为更多的尼泊尔群众提供先进的医疗服务。”

2023-07-12 本报记者 庞维双 当地最高气温达45℃,每天停电五六次;医治癌症晚期患者,驱车300多公里开展义诊……沧州市中心医院医生杨明——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7675.html 1 援助尼泊尔的近400个日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