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赵业乾
在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有几名“00后”,他们一板一眼唱起河北梆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多了几分老练。这几位年轻人,陶醉在传统戏曲中,可谁知道,他们出去演出却是吃大锅饭睡地铺。他们感慨“就是真心喜欢这个行当”。
(据7月3日《沧州晚报》4版)
读了4位“00后”戏曲演员的故事,让我想起同样是“00后”的沧州籍京剧演员邢文文。邢文文从小热爱戏曲,后来考上了北京京剧院,成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业余时间,她在抖音平台开直播,演绎的百岁佘太君,老旦唱腔惊艳全网,从直播间火出圈,被央视等众多媒体点赞。
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00后”接过了文化传承这一棒,以其专业精神和精湛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传统文化,就像有网友在邢文文直播间里说的:“小时候特别讨厌听戏,现在我发现戏曲还是挺好听的。”
看过这些年轻人的故事,让人心里很振奋,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接触传统的戏曲、曲艺、舞蹈等艺术形式,也说明了年轻人做好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准备。
让年轻人接好文化传承这一棒,需要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唯有热爱,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保持一颗持续向上的心;唯有热爱,才能在一身伤病的状态下咬牙坚持;唯有热爱,才能把吃大锅饭睡地铺当成一件平常事;也唯有热爱,才能在面临生存问题时选择继续前行。
让年轻人接好文化传承这一棒,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一些年轻人喜欢穿汉服,喜欢“国潮风”,这是传统文化回归的表现,值得欣喜。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不懈培植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创新。比如在网上走红的上戏“416女团”,她们以戏腔演唱流行歌曲,让人耳目一新,在全网收获了几百万的粉丝,受到了年轻人追捧。
让年轻人接好文化传承这一棒,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可否认的是,像戏曲这类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市场空间在日渐萎缩。因此,除了从业人员坚持传承与创新,积极寻找市场之外,各有关方面应着力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一起努力渡过难关。
年轻人是未来,也是希望。相信有了更多年轻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