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1日
第05版:05

探寻《诗经》

河间《诗经》文化研究者董杰等10余人,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河南、陕西等地,探访《诗经》名篇诞生地——

在甘棠树下合影留念

董杰对照《诗经》长卷进行解读

魏新河讲解淇水与《诗经》的关联

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李世文

近日,河间《诗经》文化研究者完成探寻诗经之旅返回河间。

说起这次诗经之旅,河间《诗经》研究学者、河间诗经社社长董杰感慨地说,收获很大。为了深入研究《诗经》文化,弘扬《诗经》文化精神,他与杨宝霞、魏新河、杨传宇等10余名《诗经》文化研究者从《诗经》故里河间出发,开启探寻诗经之旅。

39首诗诞生于淇水

河间素有诗经故里之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诗经》散失颇多。汉代大儒毛亨、毛苌在河间搜集整理并讲授《诗经》,《诗经》才得以流传。

6月11日,董杰等人在河间祭拜毛公墓之后,一路向南,奔向诗经之旅第一站河南淇县。

淇县古称朝歌,亦称殷国、雅歌、临淇,西枕云梦山,东临淇水,商朝四代帝王在此建都。淇河古称淇水,《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等篇目就在淇水两岸诞生。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淇河地理形势,以九个岛屿营造出“诗经九州”,复原了与淇河相关的诗经环境、植物及场景。九州分别以桃花、淇竹、梅花、柳树、桑树、芄兰、荇菜、莲花、芦苇为主题,对应诗经中《桃夭》《淇奧》《摽有梅》《采薇》《桑中》等篇目。

魏新河说,这一片水域就是诗经《淇奧》的产生地。“瞻彼淇奧,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淇奧》中的名句,也是成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出处。这是歌颂卫武公的一首乐歌。

踏着木板铺就的连桥,跨过《淇奧》水域,一片郁郁的竹林映入眼帘,“绿竹猗猗”,翠色欲滴,不由令人想到《竹竿》中的诗句:“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是当时卫国青年男女的爱情圣地与精神家园,翠竹在风中摇摇,扰动远嫁女子的思乡之情,从而想象出家乡淇水的生动场景,以慰亲情之思。《毛诗序》言其为“卫女思归也”。

穿过竹林,左转是一片梅林,梅子已然结果,似有暗香,可惜还未成熟,不能“顷筐塈之”(《摽有梅》)。

继续前行,岸边垂柳依依,芦苇丛生,正应了《采薇》《蒹葭》之景。走过连桥,小路回转间,一片桑林呈现在面前。枝头的桑葚紫中透红,煞是诱人。“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由此,桑林之中成为古代青年男女幽会之地,此诗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董杰介绍说,经考证,从广义上讲,淇水流域产生的诗经篇目有39首,其中直接与淇水相关的有6首,分别是《淇奧》《竹竿》《有狐》《泉水》《氓》《桑中》。

关雎故地故事多

陕西合阳县和《诗经》关系很密切,一行人从淇水边来到黄河边。

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他的陵寝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莘野村。他15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合阳洽川)。

《诗经》中至少有两首诗与帝喾有关,分别是《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

合阳还是周文王妃太姒的故乡,据说莘里村有太姒墓,人们只知道在帝喾陵附近,具体位置无人知晓。领路的小哥到村里问了几位老人,回来说,太姒墓原来有石碑,但后来被人破坏了,具体位置也已淹没在农田之中。

太姒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女子,她与文王的“天作之合”被世人传为佳话。《诗经》中至少有三首诗与太姒密切相关,分别是《大雅·大明》《大雅·思齐》和《周南·关雎》。因为太姒有诸多优点,已然成为天下女子的榜样,《周南·关雎》才有“后妃之德”之说。如此一来,合阳被认为是《关雎》的产生地。

河中有洲,对岸远山,云高天阔,水鸟云集。在黄河边,一行人仿佛穿越到古代,此情此景就是《关雎》中的诗意场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众人不禁吟诵起《关雎》,诗声与关关的鸟鸣融为一体。

丰镐遗址有遗憾

丰镐遗址是《诗经》“雅”与“颂”的生发源头。

丰镐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中游两岸,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旧址,《诗经》在这里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作品。

大家先是来到了位于长安区马王镇丰镐遗址车马坑陈列馆所在地,院落墙壁上贴满了《诗经》名篇:《采薇》《鹿鸣》《桃夭》《大田》《蒹葭》等。

工作人员带大家进入了西周车马坑陈列馆。通过对车马坑的考察学习,大家对西周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诗经》的产生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大家到了真正的丰镐遗址所在地。遗憾的是,这里只有一座石碑孤零零地立在路旁。石碑背面的碑文这样写道:丰镐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中游两岸。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这里一直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大家想见的灵台和辟廱都没有见到。距离石碑不远处,有大片土地被围挡圈了起来,大家猜测遗址可能被保护修整,待条件成熟的时候对外开放吧。

在丰镐遗址立碑前,大家共同朗诵诗经《鹿鸣》,凭吊遗迹,致敬先贤。

随后,诗经之旅一行人来到沣河生态公园实地考察。沣河两岸既是西周二都丰镐所在地,也是《大雅》《小雅》名篇的产生地。

周原感受《桃夭》之美

诗经之旅一行人从西安出发,沿着渭河继续西行,抵达周原。

周原是西周的肇基之地,也是周文化的起源地,更是诗经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当初,古公亶父带领周人从豳地迁移至此,后经季历、文王、武王等几代人不懈努力,为灭商建周奠定了丰厚的经济文化基础。

《大雅·绵》中写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是说:周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就连生长在上面的堇菜和苦菜,也像饴糖一样甘美。

据魏新河介绍,周原所在的关中地区自古风调雨顺,很少有自然灾害,而且高原上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优越,自然涵养了丰富的植物。

大家随后来到周公庙风景名胜区,这里位于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诗经》中涉及周公的篇目除《鸱鸮》外,还有《七月》《东山》《破斧》《九罭》等。

周原县庵里村的资福烟霞景区所在地是诗经《桃夭》的生发地。在景区广场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右侧有一片桃林。此时正值麦秋时节,桃树长满果实,如粒粒宝石镶嵌在翠绿的枝叶间,虽然没有春天的“灼灼其华”,却有“有蕡其实”和“其叶蓁蓁”的意境。置身其间,仿佛还原了《桃夭》情境。

大家感受了《桃夭》之美,继续前往召公祠寻找甘棠遗迹。召公祠位于陕西岐山刘家塬村。现在的召公祠是村里筹资新建的,一些设置还在完善中。大殿前有石牌坊和召公像,殿旁回廊有新建碑林,刻诗经《甘棠》诗句或古今诗人诗句于其上,还有一通复制的“召伯甘棠图”石碑,与周公庙石碑一致,可以清晰地看到碑文内容。

讲好《诗经》故事

河间是《诗经》故里,毛诗的发祥地。《诗经》能流传至今,要追溯到汉代,毛亨、毛苌曾在河间传诗,为《诗经》的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间高度重视《诗经》文化,是河北省首批获批“中华诗词之乡”的县市。

董杰介绍,他们此次探寻诗经之旅从河间出发,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河南、陕西等地,探访了十几处《诗经》名篇诞生地。作为《诗经》文化研究者,研究《诗经》,不去实地考察,仅靠文本研究推测,与事实是有偏差的。这次诗经之旅,大家通过实地探访考察,深入了解《诗经》产生的环境和背景,促进了跨区域研究《诗经》文化,有助于《诗经》文本研究的深化与内涵的挖掘,加强河间《诗经》传播地与各地《诗经》产生地的联系,从而把各地《诗经》以点串面,融合起来,丰富其内涵,壮硕其筋骨,拓展其精神,这也正是这次诗经之旅的意义所在。

“讲好《诗经》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董杰说,大家希望通过诗经之旅的考察研学,为《诗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本版图片由董杰提供)

2023-07-11 河间《诗经》文化研究者董杰等10余人,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河南、陕西等地,探访《诗经》名篇诞生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7573.html 1 探寻《诗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