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大早,家住沧县纸房头乡80岁的赵永利老人坐在门口不停张望着。看到一群“红马甲”远远走来,他赶紧站起来,拄着拐杖迎了过去。
这是运河区爱心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与老人们的约定:每月上门慰问一次。10年来,志愿者与近百位老人成为“亲人”。
一次帮扶引出一个约定
2013年,34岁的市民赵宾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支只有10多名志愿者的爱心小队。大家为团队起名为沧州博海爱心群。
有一次,赵宾听朋友说,沧县农村有一位孤寡老人的住所破旧,需要救助。赵宾和志愿者赶到后,发现这位老人的家里没有一处像样的地方。随后,团队商议后,为老人建了一间铁皮房子,起名“博海爱心屋”。他们还为老人置办了简单的家具以及电扇等生活用品。
赵宾和大家商议,寻找附近村庄里的孤寡老人,每月上门慰问一次。没想到,这个约定,他们坚持了10年。
生活用品“一站配齐”
每到月初或月底,沧州博海爱心群的志愿者就会抽出一天时间,分成5个小队走访沧县等周边村庄里的孤寡老人。前段时间,他们又一次出发的时候,记者跟其中一队来到沧县纸房头乡的3户老人家中。
80岁的赵永利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大伯,这些鸡蛋记得每天都吃啊。天热了,您多熬点绿豆汤,别上火。”志愿者张金造一边将东西搬进屋,一边嘱咐着老人。
老人家里的电器和生活用品,都是志愿者帮他置备的。夏天,他们送去小冰箱、蚊香、绿豆、白糖等。冬天,他们又送去电暖气、电褥子、棉衣、围巾、手套等。
此外,志愿者还会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看到赵永利老人每天需要到院子里接水,志愿者动手将水管改到屋里。老人高兴之余,还会为志愿者敲上一段大鼓。
“老娘”和“闺女”
几年前,史清玲在走访中结识了沧县一位姓付的老人。老人无儿无女。每次一进门,史清玲会亲切地喊一声:“老娘,我来了。”老人高兴地抱着她喊“闺女”。
两年前,老人身体不太好。看到史清玲后,她颤抖着双手从抽屉里拿出几千元钱说:“这是我的全部积蓄,交给你,家里的东西都是你们买的……”史清玲婉拒了老人。没想到,几个月后,老人因病离世。没能送老人最后一程,成了史清玲心中最大的遗憾。
“我们和很多老人成了亲人,有了感情。”志愿者刘娜说。
拄拐的志愿者
4年前,团队更名为运河区爱心志愿者协会。此时,团队共有志愿者千余人。大家每月都会自发捐款,为老人们购买慰问品。
70岁的苑玉华是团队里的“元老级”志愿者。每月的慰问活动,她都尽可能参加。“我不能不去,很多老人还等着我看病呢。”苑玉华是一名医生,更是这些老人的“家庭医生”。
有一次,苑玉华做了膝关节置换术。休养不到1个月,苑玉华就拄着双拐去看望那些老人了。她给老人轮流测血压和血糖,给身体不好的老人配好药才放心。
有一回,一位老人对苑玉华说,最近身体不舒服。苑玉华查看老人吃的药才发现,老人把止疼药当成降压药吃了。
赵宾说,这10年间,他们共关注过近百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