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4日
第09版:09

用现代音乐表现传统经典,更多的人爱上《诗经》

唱响《诗经》

本报记者 杨玉霞 见习记者 蒋欣茹 摄影 殷实

孩子们表演的《国风·周南·桃夭》

女声独唱《国风·邶风·凯风》

孩子们表演的《国风·周南·关雎》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这是《诗经·小雅之什·鹤鸣》中的诗句,如果把这些美妙的诗句“翻译”成白话并被现代人用音乐的方式唱出来,该是什么样的味道?

6月29日,“风雅弦歌——诗经之乡原创作品演唱诵读音乐会”在沧州市群众艺术馆“百姓乐”小剧场举行。

《诗经》与沧州

随着大幕徐徐拉开,歌舞《诗经之乡》给人们讲述了《诗经》与沧州的渊源。

巍巍铁狮屹立沧城,沧州因此被命名为“狮城”。但是,比铁狮子更古老的却是沧州的“诗”,诗歌的诗,《诗经》的诗。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用描写和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先河。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原典,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而沧州,从《诗经》最早的搜集者和编纂者中华诗祖尹吉甫,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挽救《诗经》于危亡的献王刘德;从“四家诗”中留下了《韩诗外传》的学者韩婴,到毛诗学派的领袖毛亨毛苌;从对《诗经》研究作出重大学术贡献的刘炫,到完成官方刻印经书从而为《诗经》传播作出贡献的冯道;从主编《四库全书》提要钩玄提炼《诗经》要点的纪晓岚,到对《诗经》音韵之学进行了精深研究的苗夔……沧州古人对这部诗歌宝典的产生和传承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诗经》文化”是沧州靓丽的文化名片,传承弘扬“《诗经》文化”任重道远。

沧州音乐人常连祥经过深入的走访,通过与传承人交流,结合《诗经》产生的时代、文学意蕴以及多年的音乐专业知识,把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谱曲演唱。他在作曲、编曲、演唱、录音、合成和后期推广等环节,进行了尝试性打造。

唱出《诗经》的故事

本次音乐会由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沧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沧州市群众艺术馆承办,沧州市音乐家协会、沧州市朗诵协会、沧州文化研究会协会协办。

音乐会的曲目是以《诗经》为主题,由常连祥主创、作曲、编曲、编排的原创作品。演唱曲目包括赞颂家国情怀的《诗经·周南·关雎》,反映风俗生活的《小雅·鹤鸣》《黍离》《伐木》,描写爱情婚恋的《木瓜》《桃夭》《子衿》,表现征战征役题材的《国风·邶风·击鼓》,讲述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邶风·凯风》等12首经典诗词。

音乐会的演员全部来自沧州的业余合唱团体和个人,既有学校的学生,也有社会工作者。表演形式有独唱、男女重唱、混声合唱、朗诵、歌舞表演等。

为什么把《诗经》用歌曲的形式来表现呢?“歌曲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诵读更有利于推广。继续用音乐来传承传播《诗经》,是一个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常连祥说。

常连祥对《诗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编创了《关雎》《将仲子》等经典曲目,在文化原典的传唱、宣传上进行了开拓性探索。

经过常连祥编创的《关雎》《将仲子》,在乐器选择上颇具匠心,选择编钟、笙琴等具有民族尤其是秦汉特色的乐器演奏,既有黄钟大吕之雅,也融合了诗意辗转反侧之美,把握了《诗经》的历史时代和诗句的文学意境之美。

弘扬《诗经》文化

打造有地方特色的《诗经》音乐,让《诗经》文化更好地传承,是常连祥经常思考并为之努力的一件事。

常连祥以地方方言为基调,根据音乐旋律和规律进行改编谱曲,他主创和改编了12首经典曲目,并首次将它们搬上舞台。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能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音信来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当男女声二重唱《国风·郑风·子衿》唱响整个剧场时,人们被整个舞台吸引了。

男女声对唱,一人唱原文,一人在长音的空隙演唱译文。用原译文交替的方式,全新演绎了《国风·郑风·子衿》。伴舞演员身穿汉服,头戴发髻,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台背景随着音乐不停地变换,让观众欣赏《诗经》文化之美。

“风云岁月无穷尽,人生在世不久长;事业当然不能丢,娱乐也要常受享。别让时间空逝去,快快乐乐度时光!”当少儿合唱《国风·唐风·蟋蟀》时,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可爱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

音乐会在老年大学、渤海之声合唱团表演的《鹿鸣》中,缓缓落下帷幕。

陪孩子来看演出的周女士说,原来,她给孩子讲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名字的来历时,孩子说听不懂。今天看完音乐会,她不仅听懂了,而且记住了里面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原本以为《诗经》生涩难懂,没想到经过改创,也能让普通百姓看懂,希望能欣赏到更多带有沧州本地特色的优秀作品。”周女士说。

舞台上演员们精益求精的表演,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常连祥很欣慰,他说,他之所以倡导创新《诗经》歌曲,就是希望通过创新使《诗经》的曲调能够更加优美流畅,更易于被人们欣赏,让更多人爱上《诗经》,把《诗经》文化发扬光大。

2023-07-04 本报记者 杨玉霞 见习记者 蒋欣茹 摄影 殷实 用现代音乐表现传统经典,更多的人爱上《诗经》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6825.html 1 唱响《诗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