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9日
第09版:09

治理“天价食品”须动真格的

本报评论员 韩 强

近日,“燕窝粽”“人参粽”“鲍鱼粽”等“天价”粽子现身市场,馅料名贵、包装奢华。而为了躲避监管,奢华粽子开始由商超销售转为预约定制,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

(据6月21日《沧州晚报》6版)

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天价”食品、过度包装等问题的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商家偷梁换柱、顶风作案,或由明转暗,或变实为虚,或大搞文字游戏,各种手段齐用,导致“天价”食品卷土重来,应该引起足够警惕。

“天价”粽子、“天价”月饼之类问题,表面看只是一个吃食现象,似乎不值得大题小做,其实隐藏的弊病不容小觑。

“天价”食品容易滋生奢靡之风,容易形成攀比之风,容易助长不正之风。这不仅背离了传统文化本源,还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异化成为腐败的载体。

“天价”粽子等难以根治的背后,是企业逐利的本质。粽子、月饼等这类季节性单品具有一次性消费属性,不少消费者出于送礼需求购买,对于产品内在可食用性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于是部分厂家为追求高利润,打擦边球频繁越界。

越规者,规必惩之;逾矩者,矩必匡之。

打击“天价”食品,就得动真格、用狠招、求实效。

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严更细的规定,譬如应对包装的材质细化规定,完善检测计算方法,堵住不法经营者要钻的空子;加强对线上销售平台等的监管力度,关注高端定制等“新招式”,封死不法经营者想走的路子。

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监管部门对于“天价”食品,就应露头就打,真打、追打,打狠、打痛,用典型案例起到警示作用。

治理“天价”食品,需要社会合力,应该久久为功。通过长期不懈的治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建健康、良性、有序的市场秩序,更是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2023-06-29 本报评论员 韩 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5201.html 1 治理“天价食品”须动真格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