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昕也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崔雪琳 摄影报道
6月13日早上5点多,在沧县兴济镇余庆屯村的一片盐碱地里,“种地达人”李增龙正在查看玉米苗的长势。他是沧州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聘的“土专家”,为公司承包的1500多亩盐碱地进行改良。
近年来,沧州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从单纯的粮食储备延伸至粮食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认真当好“守粮人”。
“种地达人”
有了新身份
“6月13日,晴。今天早上5点多,看到地里有的玉米苗有点发红,这是由于地的盐碱度过高造成的……”从地里回来,李增龙将玉米苗的详细情况写在了日记里。这些年改良盐碱地,李增龙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直到现在仍保持着。“对我来说,这些是‘数据’,更是经验。”
56岁的李增龙,是献县韩村人,在当地承包了八九百亩的盐碱地。经过这些年的精心打理,盐碱地彻底“改头换面”。小麦由原来亩产四五百斤,到如今平均亩产可达1100斤。从寻常农民到种地专业户,李增龙种地种出了名堂,成为“种地达人”。
如今,李增龙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沧州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聘的“土专家”。
今年5月份,公司在沧县兴济镇余庆屯村承包了1539亩的盐碱地,用于大田作物的种植。得知李增龙改良盐碱地经验丰富,公司特邀李增龙前来“支招”。
“这1500多亩盐碱地多是林地,杂草丛生、半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土地板结、有机质低,抑制了农作物营养的吸收。农作物在出苗期身子骨最弱,营养跟不上,很容易夭折。而存活下来的农作物不仅产量低,有害菌也多。”李增龙说起盐碱地头头是道。
“改良盐碱地,就要排碱、施有机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普通土地施复合肥就可以,盐碱地不仅需要施复合肥,还要施菌肥。而复合肥和菌肥的比例也有讲究,并不是多多益善。”李增龙说。
为粮农解决
“丰收后的烦恼”
16日,种粮大户肖凤忠将最后一批收割完的小麦交到南皮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看到5000亩地的粮食全部顺利存入储粮仓,肖凤忠松了口气。
“这5000亩地的小麦一部分卖给了沧州粮食产业集团,一部分存到了集团的产后服务中心储粮仓,算是解了我的后顾之忧。”肖凤忠高兴地说。
泊头市洼里王镇的肖凤忠,在南皮承包了5000亩地种植大田作物。为何选择南皮,肖凤忠道出了自己的“小算盘。”“粮食产业集团在南皮成立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中心可以帮种粮大户代烘干、代储存粮食,如果价格合适,农户还可以把粮食直接卖给公司,‘择地而种’为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种地有时就得看天吃饭。肖凤忠说,以往收割季遇到下雨天,粮食就会发芽、发霉。“现在收割完了,如果天气不好可直接交给服务中心让他们代为烘干,对我们来说非常方便。”
刘华军是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南皮站)的负责人。每到麦收、秋收是刘华军最忙的时候。早晨5点出门,晚上11点到家,已成为他最近的工作常态。
刘华军介绍,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南皮站)占地两万平方米,配有粮食检测仪、测水仪、除杂机、烘干设备等。
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代存、代清理、代烘干、代加工、代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此外,服务中心还配有运输车,提供代运输服务,以解决农民的“最后1公里”运粮难题。
“遇到阴雨季,农户将收割的粮食送到服务中心后,我们可为农户烘干、代储存。如果天气好,收割完后可直接存入服务中心的粮库。”刘华军告诉记者,农户自己的储粮仓大多简易、条件差,这样储存的粮食易丢失水分,也卖不上高价,而服务中心的科学储粮解决了农民存粮损耗的问题。
“服务中心的粮食代储存业务,每吨每年收费40元。烘干设备一天可烘干300吨玉米或500吨小麦,做到农户的粮食及时收,确保农户放心、省心。”刘华军说。
小麦住上“豪华间”
13日,公司仓储部的林国栋一到单位,先去查看储粮仓的粮情监测系统。“电子屏幕上显示的仓内温度、湿度和粮温情况等数据均正常。”林国栋说。
现代化粮仓不仅要储存量大,还要有高科技护航,实现从“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的高标准跃升。绿色储粮,指主要利用绿色储粮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提高储存环节粮食的品质和保障能力,减少粮食损耗,让人们吃得更加绿色、安全、放心。
记者来到储粮仓,感觉温度适宜,仓内小麦颗颗饱满、粒粒金黄,还带有轻微泥土味的麦香。
林国栋介绍说,储粮仓内安装了摄像头,麦堆上装了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各项数据通过系统传输到控制室,电脑对数据汇总分析,能够实时监测粮食的温度、湿度以及仓温、室温的变化,有异常就会发出预警。“这套智能粮库集中控制平台,就像一名专业医生,能对粮食自动‘把脉’。”
以前粮食入仓之后,需要人工用磷化氢熏蒸,虽然杀虫效果明显,但药物有时有残留,粮食品质会下降。以前粮温高了,需要人工翻倒,劳动强度大。如今实现绿色优储,合理利用内环流控温、气调储粮和通风集成等技术,能保证粮食储存在适宜的状态,可有效避免陈化、霉变、虫害等问题。
“冬天,粮仓中粮芯温度不超过5℃;夏季,粮仓的空气温度不超过25℃。如果温度过高,除了开启内循环装置,还可以加开空调降温,粮食‘住在智能空调房’,实现了冬暖夏凉。”林国栋说。
做好“守粮人”
麦收之后,种粮大户肖凤忠开始抢种玉米。“我计划打造万亩良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肖凤忠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做“后勤”保障,自己没了“丰收后的烦恼”,也有了开启新目标的信心。
在余庆屯村的盐碱地里,与李增龙“常驻”地头的,还有九三学社的社员们。社员徐玉鹏,是沧州农科院畜牧草业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正和几位农业专家检测土质,和李增龙一起交流技术经验。
“改良盐碱地,要先测土质看缺什么营养,然后平衡施有机肥,增加土地肥沃度和通透性,提高集水保肥能力,打好种植基础。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可节水节肥。”徐玉鹏说,打药也要高效、低毒,无残留,确保粮食安全、健康。
“公司计划先对这1500多亩盐碱地进行改良,尽快实现高标准、智能化农田建设。”沧州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春告诉记者,试种成功后,再进行大范围的复制和推广。“我们严格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做好‘守粮人’,端牢咱们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