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对沉迷于看短视频的青少年和孩童,不少家长都表示担忧。像一些五六岁的孩童张口闭口“老铁”“老六”“大聪明”“栓Q”等网络用语,当中不少人更是被平台的算法“带”进各类网络游戏和游戏视频的“坑”。
面对短视频算法的“精准投喂”,家长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短视频“侵袭”
孩子话语体系
“老六来了!”近日,在某小学的校内演出中,几个二年级女孩在台下如此喊道。记者了解到,“老六”是近来比较火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指的是“在游戏中游离在团队之外的自由人”或“玩得比较差的玩家”。
“现在的小学生语言交流体系,充斥着明显的短视频印记。”正在台下看节目的7岁女孩可可(化名)的妈妈对记者说。“朋友聚会如果带上孩子,唯一能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个手机,而如果你批评他们看手机,或者强硬地把手机夺走,孩子往往就会大哭大闹。现在的孩子们之间交流时,像‘年轻人不讲武德’‘老铁’‘大聪明’‘栓Q’等网络用语都是张口就来,想让孩子说出干净、平实的语言越来越难了。”
可可妈坦言,即便自己能管住孩子不看平板也无济于事。“因为一个班级里总有人会看这些短视频,然后那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语言就如病毒般传播开。但如今连一些家长都未必抵抗得了平台算法的精准投喂,作为孩子又能有什么分辨能力?我希望孩子看到晚霞时能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这景色666啊!’”
算法“加码”推荐
对孩子“无缝衔接”
家长陈洁(化名)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在家里的确常常让6岁的儿子小伟拿着平板看。“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在视频网站上看动画片,就没想太多,但慢慢地我经常听到的是一些玩具、游戏类视频博主的声音,内容平庸浅白,网络化、成人化,发音也不标准,甚至还常常有一些发成‘大舌头’的音。”陈洁有点纳闷,孩子是怎么接触上这些视频主播的呢?
对比了该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后陈洁才发现,虽然小伟在非青少年模式中看的主要是动漫内容,但并非只能看到类似于电视儿童频道的动画片内容,而是饱含了动画、动漫元素的各类短视频。随着大数据的演算,一旦发现用户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平台就会在此基础上额外新增一些内容,离最初孩子单纯为了看动画片的方向似乎越来越远。
“渐渐地,还从短视频中看到主播推荐各类游戏,于是孩子沉迷平板又有了新的‘动力’。看视频了解到游戏、玩游戏再结合主播讲解视频……如此循环,孩子自然就成瘾了。”陈洁表示,孩子如今越来越上瘾,已经从最初单纯地看短视频“无缝衔接”到玩网络游戏,进入一个更深的“坑”。
观看暴力、恐怖内容
有青少年出现极端行为
语言的“网络化”,只是短视频对孩子相对浅显的影响之一。而一些不适龄的、暴力、恐怖乃至低俗的短视频内容,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15岁少年小凡(化名)的父母最近被吓得不轻。因为半个月前,他们突然接到了小凡班主任的电话,说小凡在学校开办心理讲座结束后主动跟老师说,他曾经有过自残的行为。得知这一情况,父母赶紧找小凡深谈,才发现这个15岁的孩子手腕上赫然有着多条刚刚愈合的划痕伤疤。“看到孩子竟然有这种自残的行为,我简直崩溃了,立即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小凡妈妈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市黄埔区心灵家园理事长孙鸿松在帮小凡进行疏导时了解到,小凡在手机上观看短视频,在评论区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网友,但后来在聊天交往中,他被网友推荐了一部描写恐怖游戏的小说,在这部小说的读者粉丝群里,小凡起初是做一些日常在学校的感受分享,渐渐地,群里的粉丝为了吸引人气,发出了如“划手腕”“上天台”之类的照片分享,在小凡和他的群友看来,这些行为可以增加“积分”,从而换取“游戏”里的“道具”。孙鸿松介绍,小凡和他的同学此前已多次相约“上天台”,并一度坐在天台边上,把两条腿都垂了下去。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安全
应多方关注
“现在沉迷短视频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短视频本身短小精悍,能够在创作上抓住不同人的兴趣爱好,并根据算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它不仅对未成年人,对成年人也很有吸引力。”孙鸿松表示。
孙鸿松提醒,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安全问题应该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关注。“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刷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缺。”他表示,父母多关心孩子日常的网络使用情况,而不是让青少年独立面对或暂时与家庭隔离开来,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同时,短视频因为有及时反馈的特点,而学习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青少年更愿意把注意力投向短视频。“但最关键的还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平时多阅读、少看手机。”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