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儿科主任顾蔚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其所在的医院,高龄孕产妇已占据20%~25%;而2011年,这一比例约为11%,这意味着10年来几乎翻了一番。
高龄产妇数量的增加不是“个例”,记者经过采访发现,这一情况已逐步在多家医院显现。尤其在当前生育潮“降温”的背景下,高龄产妇的比例反升引人关注。
业内专家分析,抛开“二孩”“三孩”政策影响外,随着女性教育年限的延长,结婚生子的“最优先级”已经发生变化,生育年龄被推迟。另一方面,随着高龄孕产妇比例的增加,其自身的生产风险、医院医疗服务也随之面临着一定压力。
生育潮“降温”
高龄产妇占比却在上升
面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数据,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主任罗丹并不感到意外。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所在的医院也是如此。
罗丹介绍,虽然没有做过具体的数据统计,但就产科现状来看,“20多岁的临盆女性比例在减少,大多数都是30岁以上的产妇。”她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刚完成两台手术,产妇的年龄分别是38岁和40岁。湖南长沙市某医院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该医院高龄产妇的比重明显高于2022年及2021年同期。浙江丽水市某医院工作人员表示,仅其个人接触的产妇而言,相比于10年前,去年35岁以上产妇的占比确实有所增加。
此外,记者从多家妇幼保健院了解到,近年来高龄孕产妇的比例也呈现增加态势。
“近年来,抛开‘二孩’‘三孩’,中心医院接收的高龄产妇中,生育头胎的女性比例也明显增加。”罗丹分析,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或与高等教育普及,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女性的工作能力及独立意识进一步提升有关。
“一名女大学生毕业的年龄是22岁左右,再读三年研究生毕业是25岁左右。”罗丹说,暂不论还有读博士的女生,这样的女性在社会上的数量越来越多。毕业后,很多女性希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生活上实现经济独立,结婚生子已非“最优先级”,生育的年龄被推迟。
女性看重“自由”“独立”
生育不再是第一位
在医学上,通常将35岁及以上的初产产妇称为“高龄产妇”。近日,记者对话多位高龄产妇。
“生活应该像一首歌,拥有它自己的韵律。”1981年出生的戴糕(化名)描绘着她的生活现状。戴糕常年在成都生活,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这份工作,除了严谨的行事风格,更需要强大的责任心。
这些年她坚持自己追求自由的信念,不愿被孩子切断自己与自由的联系。“年轻时我就看过、听过身边的宝妈们吐槽带娃的辛苦。这种辛苦绝不仅是熬夜喂奶等身体上的辛苦,也是心累。”戴糕说,她害怕在需要享受自由的年纪失去自由,她担心在失去自由之后又怀念自由。求而不得,她接受不了。戴糕不抗拒生娃,只是需要心理准备。就像35岁那年,她遇到现在的丈夫,对方的温柔体贴,让戴糕确定,“结婚,我准备好了”。
婚后5年,丈夫的陪伴和鼓励,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是我生娃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我的直观感受。”戴糕说,她不是丁克一族,从不为了不育或晚育而刻意推迟生育年龄。戴糕始终认为,40岁的女性生娃,并非毫无优势。这时的女性心智成熟、善于沟通,更有耐心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戴糕的父母常说“要在合适的年龄生孩子”。什么是“合适的年龄”,她说,标准答案只在自己的内心。
备孕十几年
靠人工辅助生殖终圆梦
今年已经是39岁的阿潇(化名)备孕第15年了。因为自身的双边输卵管均不畅通,导致自然受孕的概率极小。曾经她的主治医师建议进行人工辅助生殖,被她拒绝。她相信通过治疗,身体上的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在备孕的前10年,父母、婆婆都劝阿潇进行人工授精。只有她的丈夫始终支持她用药物辅助治疗,进行自然受孕。“我觉得我是‘一根筋’,有自然受孕的执念。”阿潇表示。
在和丈夫沟通,咨询了好友同事的意见后,阿潇才最终决定人工授精。“当时他们说我该圆梦了,就当是为了家人和自己,生个娃吧。”阿潇说,“可能我内心早就希望接受人工授精,只是一直不承认罢了。”
那时起,她经历了各种检查、长期促排卵、胚胎移植等阶段;最终,因为胚胎质量不高失败了。一次过程就要经历数月,而她连续失败4次。直到她备孕第14年,进行第5次人工授精。这一次,阿潇成功了。去年,她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放下了,满足了。我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爸妈、婆婆,甚至丈夫都笑得那么开心。”阿潇说。
应从多方面保障
女性在最佳年龄生育
无论出于何因,在高龄产妇增加的同时,还需注意的是,她们在生育和产后恢复时,相比于年轻女性生育,风险明显增加。
罗丹表示,高龄产妇与年轻产妇相比,需更加重视各类指标,“我们会对产妇进行评分。评分指标包括产妇的血压值、血糖值、体重指数等”。评分等级分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其中绿色是正常等级,危险等级依次递增,当达到红色时则不建议妊娠。如果一切指标正常,罗丹建议,产妇要注意体重管理,定期进行重要指标检查,比如血压、血糖、心率等。
如何让更多女性在最适合的年龄生育?罗丹表示,这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
家庭层面,可以给丈夫延长陪产假。尽管目前男性也有产假,但时间过短,无法专心和妻子共同面对生育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果延长丈夫的陪产假,妻子可有更多时间恢复身体机能;同时,有丈夫的时刻陪伴,妻子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出现产后抑郁的几率也会下降。
工作层面,可以给予为产妇保留孕前岗位的公司一定的税收减免,鼓励企业为女性生育提供支持。社会层面,现在越来越关注托育机制的建设,它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女性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待托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后,它将在社会保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据《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