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6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河间市黎民居乡小功屯村八禾源家庭农场的西瓜大棚内,看到一排排葱绿的瓜秧整齐排列,一个个碧绿滚圆的小西瓜垂挂在藤蔓上,十分喜人。
不同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大棚里的西瓜藤蔓不是铺展在地面上,而是顺着细绳向上攀爬生长。这种西瓜因采用吊蔓栽培技术,也被称为“吊秧西瓜”。
“种植的9亩吊秧西瓜已经陆续上市,这几年工夫没白费。”农场负责人马宪响,正依靠特色种植摸索不同于别人的创业路。
为了活化土地
费尽周折找芝麻渣
一个秧苗一个瓜。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32岁的马宪响正站在瓜秧旁拿着剪刀,熟练地把多余的花和枝杈剪掉。
马宪响告诉记者,他们村子20多年前主要就是种植西瓜,后来村里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之后村民们不再种西瓜,改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我们这边的土地偏沙性,透气性好,挺适合种西瓜的。不过这些年逐渐撂荒,要是想重新种植出口感好、品质好的西瓜,得先给土地好好上肥,活化土地。”马宪响从决定种西瓜后,就琢磨着如何让地更加肥沃。
听老人们讲,给土地撒上芝麻渣作肥,能让地更“有劲”。可是上哪儿找这么多芝麻渣呢?马宪响着实犯了难。
“我和妻子分头行动,去农村的各个集市上找卖麻酱、香油的摊主询问,还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四下打听。”
有的摊主说自家的量很少,不值得卖;有的说已经卖给了熟人;还有的说要留着自用。最后,零零散散收上来的芝麻渣,对于施肥来说是杯水车薪。
3个月快要过去了,马宪响需要的芝麻渣还是没有着落。“问了很多人,可收上来的量极少,当时真是挺着急的。”
后来,在他软磨硬泡下,集市上的一位摊主告诉他,离这儿30多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家相对大一些的香油作坊,没准能提供他想要的芝麻渣。马宪响赶紧打电话联系,最后以1公斤3元的价格,终于买到了仅有的500多公斤芝麻渣。
让水果的口感好
买了14箱蜜蜂授粉
“农场一直都是坚持蜜蜂授粉,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特色了。”马宪响介绍,最初他通过新闻了解到,说蜜蜂授粉会比人工授粉更均匀,作物的口感会更好。除了这些之外,马宪响打心眼里觉得,用最原始的方式授粉符合健康种植的理念,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想到就立马行动。在没有任何养蜂经验的前提下,种植的3年时间里,马宪响一共花5600元先后买了14箱蜜蜂。
有一次,马宪响从北京一家蜂场订购了4箱蜜蜂,商家通过快递把蜜蜂邮寄到了沧州物流园。马宪响取货时发现,有两箱包装没有封好,蜜蜂都跑了出来,密密麻麻地围在箱子外面。
“我只能硬着头皮把蜜蜂小心翼翼地挪到车上。为了让它们能够安静一些、不乱飞,当时是四月份,我把车上的空调温度调低,自己也被冻得够呛。回到家却发现这几箱的蜜蜂品质并不好,好多蜜蜂的个头儿都太小。没办法,只能自认倒霉。”
马宪响告诉记者,在坚持蜜蜂授粉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给蜜蜂喂水时,因为碗太深,好多蜜蜂溺水而死;还出现了多次跑蜂、大规模死蜂等情况。
“我也不会管理蜜蜂,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学习,慢慢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还被蜜蜂蜇过好多次。不过,让蜜蜂授粉,长出的果形确实更周正,口感也更好,付出的这一切也都值了。”马宪响笑着说。
要想西瓜产量好
大棚温度很关键
去年12月份,马宪响在大棚里种植了2亩冬茬早春吊秧西瓜,大约有6000株苗。没想到连续好几天阴天,大棚里面的温度过低,缓苗速度太慢,前期的控旺也没有做好,再加上这2亩地的土壤也不够肥沃,种种因素影响了吊秧西瓜最后的品质和产量。
“一般情况下,精品吊秧西瓜的重量在2斤至3.5斤。可是今年3月中旬农场的吊秧西瓜很多只有六七两重,收益也大打折扣。”马宪响对此很无奈,头茬瓜是指望不上了,希望二茬瓜能长得好些。
可是等到五月初的一天,他和妻子去石家庄卖西瓜,早晨出发的时候,因为外面阴着天,所以温室出风口的被子没有掀开。结果临近中午的时候,太阳出来了,由于没及时打开出风口,大棚里的温度飙升。等到晚上,他们回来时发现,2亩地的西瓜都被“烤”死了。
“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1公斤吊秧西瓜的零售价在12元左右。正常情况下,1亩地能卖5万元,可是我家的这2亩地最后只卖了3万多元。”马宪响吸取教训,把这一切当成了积累经验的必经之路。
“总的来说,吊秧西瓜皮薄籽少、鲜嫩多汁,经济效益还是非常高的,我也很看好今后的市场。”马宪响说,他打算明年接着扩大吊秧西瓜的种植面积,不断提升自己的种植水平,相信一定能够走出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