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娟
“你好,请听我的介绍,跟我来……”身着得体的西服套装,戴上讲解麦克风,露出标准的笑容,他们作为讲解员一边熟练穿梭于沧州博物馆展厅的展陈中,一边引导着观众将目光集中在文物之上。
画风一转,还是这些讲解员,有的穿越时空,成为“古代人”;有的翻看词典,把讲解词翻译成日语;有的做手工;还有的加班加点剪辑视频……
“穿越”
马元洲是沧州博物馆一名男讲解员。
在讲解工作中,他通过温和有礼的态度、旁征博引的讲述赢得游客们的赞叹。
在工作之余,他作为“总导演”,在博物馆里带领观众们玩起了“穿越”。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游艺项目,起源于春秋,盛于魏晋。
马元洲化身“主持”,把演礼人员分成两队,让大家将手中的箭矢投入壶中,投中最多的队伍为胜,胜者亲自为败者斟酒,表示对其鼓励。
从入场、迎宾到演礼,马元洲指导汉服爱好者和志愿者们完成了投壶的一系列流程。
挽袖、抬手、投掷,一支支箭落入酒壶中,前来参观的热心观众也参与其中。
马元洲被同事们称为“才子”,因为他不仅讲解工作做得好,还懂得多。马元洲是沧州汉服协会的理事。因为懂得传统礼仪,所以每当传统的节日来临之前,他和同事们都会策划特色的活动。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博物馆通过活动展现往昔盛行的传统礼仪,目的是希望通过复原礼仪仪式,让观众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美。”马元洲说。
去年七夕节,马元洲策划了古代婚礼的活动。从礼服到发饰、道具等各种物品全是按照明制婚礼的形式准备。入场、行礼、登堂、谢宾……来到博物馆的游客能欣赏到一场精彩的古代婚礼。
学非遗、玩投壶、七夕节举办汉服婚礼……在马元洲和同事们的共同策划下,博物馆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活”了起来。游客们通过沉浸式互动,在博物馆“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花神”娘娘
在日常讲解工作中,赵姗姗、李丽娟一直是穿着西服套装。“变身”后,她们扮成“花神”,身穿各具特色的汉服,缓步走上舞台。
4月2日是“花朝节”,沧州博物馆策划了“且向春风迎花朝”的文化活动。
12名身穿优雅汉服、头饰精美、妆容精致的“花神”在博物馆的一楼大厅,在主持人的介绍下,体态优美地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形象。
赵姗姗、李丽娟是博物馆的90后讲解员,“花朝节”那天,她俩装扮成了“花神”。赵姗姗扮演的是荷花花神,李丽娟扮演的是菊花花神。她们一颦、一笑、一步、一挪,尽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作为年轻的讲解员,她们活力十足。扮成“花神”时,她们婀娜的身姿,给人一种古典美。
李丽娟从小学习舞蹈。“我的舞蹈功底在这个时候就能发挥作用。”李丽娟说,她和赵姗姗商量着如何摆出优美的舞蹈动作,让自己更加贴近“花神”的形象。
“为此,我们排练了好几次。”赵姗姗说。“其他‘花神’的扮演者是博物馆招募的汉服爱好者。”
在展示中,她们优美的动作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赏。很多观众还争相和“花神”合影。
“咱们博物馆有一只在大运河沉船中发现的碗。碗上面有荷花图案。”赵姗姗说,她还告诉观众,如果感兴趣可以去展厅参观。
扮花神、扮仕女、扮古代新娘……她们上演着博物馆的百变“大咖秀”。
日语翻译
在讲解之余,张拴干了一件“份外”的事,就是把汉语解说词翻译成日语。
她201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沧州博物馆成为一名讲解员。每个展厅的介绍词都装在她的脑子里。“讲解起博物馆的各个展厅,我通常能用两个多小时一口气讲下来。”张拴说。
上大学时,张拴学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在学校里学习的日语都是生活用语,跟博物馆的讲解大相径庭。”张栓说。
在博物馆刚开馆的时候,张拴就利用业余时间尝试着把历史厅的讲解词翻译成日文。
博物馆的讲解需用到很多专业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她也会遇到很多过不去的“坎儿”。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翻译新石器时代讲解词的时候,有一个词是麋鹿角。角字的日文发音有很多种,我就在字典里开始查阅。”张拴说,在确定了正确的发音和词汇后,她特有成就感。
那段时间里,张拴白天想着翻译的事,晚上也想着翻译的事。家人和同事都说她“魔怔”了。
2019年,正在博物馆一楼大厅准备接待客人的张拴,得知一名日本客人来沧州博物馆参观。
张拴走上前去,用日语做了自我介绍,又向日本参观者介绍沧州博物馆的情况。讲解结束后,这名日本游客向张拴表示感谢。
让张拴印象深刻的是,沧州一家医院请来的学者中有几名日本游客。张拴向几名日本游客用日语讲解。他们边看边问,张拴也用日语回答日本游客。
参观结束后,其中一名日本女士给张栓和沧州博物馆作出很高的评价。那名女士说,她的女儿正在上大学,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也正在学习汉语。毕业之后,她要带着女儿来中国走走看看,有机会还要来沧州博物馆参观。
“巧手”
讲解员郭文丽喜欢美术,更懂手工。
每天,郭文丽都会给游客讲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她在沧州博物馆工作9年了,是讲解员中出了名的“巧手”。
最近,郭文丽就成了“美术老师”。在博物馆举办的“童画沧博——我与博物馆”的绘画比赛中,她负责给孩子们指导,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这次比赛,仅运河区解放路小学一个学校就交上了100余幅作品。郭文丽负责初选并作出点评:哪幅画有特点,哪幅画优点多。
更多的时候,郭文丽还是博物馆的“手工师”。不论举办什么活动,需要准备道具,郭文丽就会主动站出来表示:我做这些没问题。
风筝、泥塑、画作……利用业余时间,郭文丽很快就把它们做出来。
活动中,如果没有化妆师和造型师的时候,郭文丽就会充当起临时的“化妆师”“造型师”。
在博物馆举办汉服活动中,郭文丽提前在网上学习化妆、盘头。“我跟着教盘头的小视频一点一点学习。”郭文丽说。
她给工作人员做完造型之后,大家纷纷夸赞她做的造型比专业的造型师做得好。
导演+摄像
没有讲解任务,苏荟洁就会扛着三脚架在博物馆的各个楼层拍摄,坐在电脑前剪辑视频……
由苏荟洁策划、导演、拍摄、制作的《Dou来讲文物》系列视频,在沧州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上播出后,广受好评。
她拍摄的小视频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欢,是因为她在视频中紧跟热门话题,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介绍文物。
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件唐代持笏立式女俑。苏荟洁结合了比较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从人们喜欢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话题开始,讲出在中国的古代也有很多厉害的“小姐姐”,比如唐代持笏立式女俑。
这个唐代的“小姐姐”手持笏板,脚踩官靴,是一名唐代的女官。视频里还科普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每一个小视频的时间不长,但要在前期进行策划。策划完成后,苏荟洁就搬着三脚架和照相机去拍摄。拍摄完成后,她在电脑上完成剪辑、上传等工作。
“我就是想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知识更好地向外传播。”苏荟洁说。
《古代的存钱罐》《唐镜》《4000年的“蒸锅”》《分餐的食案》等小视频完成后,她心中那份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Dou来讲文物》系列小视频获得了好几个省级奖项。“我们不要做博物馆里的复读机,我们热爱博物馆,想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爱上这里。”苏荟洁说,为此他们还要继续努力。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