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王女士的儿子叫小鹏(化名)正在上初中,近段时间,小鹏沉迷于刷短视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刷短视频,晚上睡觉后还偷偷蒙着被子刷短视频,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记者采访发现,像小鹏这样沉迷刷短视频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
(据6月1日《沧州晚报》10版)
数据显示,近半年来,中国未成年人的上网率达99.9%,明显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刷短视频成了一些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原因很多,诸如,在同伴关系中没有感受到温暖,而刷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缺。还有一些孩子意志力薄弱,容易沉迷于短视频。
一些短视频中涉及暴力、低俗、软色情、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上述问题,亟待重视,更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社交平台各方联合起来,共同发力。
首先,应在治理方面下足功夫。国家网信办在年初就提出,今年将重点抓好管内容和管平台两方面工作,用好青少年模式这一保护工具,全面强化治理力度,体现保护温度。我们期待治理措施更硬些。
其次,社交平台当负起责任。各大平台要推出相应举措,强化自我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来限制不良内容的传播,针对不良价值观、无底线追星、诱导打赏等内容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提供可靠环境。
再者,家长也应付出努力。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沉迷短视频的危害,最关键的还是家长,一方面要管控好孩子的上网时间;另一方面也应管控好自己的设备和网络账号,防止被孩子拿去上网。
此外,也应借助技术的力量。对于学校来讲,要加强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远离不良侵害。从技术层面,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然后对未成年人开启网络监管模式,控制其上网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