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1日
第05版:05

小小的铁匠铺曾养活了盐山的刘长顺一家人。如今,虽然已经没有多少生意,但是73岁的他依旧每天叮当叮当地打着铁——

老铁匠

刘长顺坚守铁匠铺

城里人也来买铁器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本报记者 张丹 摄影报道

今年是刘长顺打铁的第58个年头。

5月28日早上8点,刘长顺生起炉火,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刘长顺的铁匠铺开在盐山县韩集镇前韩村东街。铁匠铺面积不足10平方米,墙壁黑乎乎的。铁匠铺里面的陈设非常简陋,堆满了打铁用的工具、原料以及制作过程中留下的边角料。

刘长顺已经73岁了,头发花白,背有些驼,可打起铁来,还是很利索。他说,如果可以,他想一直干下去。

四代铁匠

“三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这副对联形象地描绘了铁匠师傅的生活。炉火通红铁水溅,榔头叮当为人忙。

靠一座化铁炉、一把榔头、一个风箱、一个铁砧头,他们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农具。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当年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已渐行渐远,人们记忆中的铁匠铺也难觅踪迹了。

刘长顺是盐山县千童镇马杯村人,从他的曾祖父开始,他家就从事打铁,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从他记事起,家里就一直从事打铁的营生。

刘长顺说,从小他和兄弟姐妹就是在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中长大的。耳濡目染中,他也学会了一些打铁的技能。

看着父亲靠着一把榔头、一个风箱、一个铁砧头,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农具,刘长顺对打铁充满了兴趣。

刘长顺16岁的时候,他就和姐姐一起跟着父亲学习打铁。

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他家的铁匠铺位于韩集老供销社附近。铁匠铺面积只有两三平方米,用秫秸架起篱笆,再用泥巴涂抹结实,顶子搭一下,很是简陋。

刘长顺的打铁生涯是从拉风箱开始的。拉风箱看起来是最轻松的活,但刘长顺也没少挨烫。

“风箱一拉,铁屑会四处飞,飞到脚上就会把脚烫个泡。”刘长顺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冬夏,都要穿着厚布鞋拉风箱。

拉了一段时间风箱后,刘长顺又开始跟着抡大锤。

16岁的孩子,抡着六七公斤重的大锤,耐着高温,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

抡大锤主要靠力气,论技术那得靠小锤。跟着父亲学了3年后,刘长顺终于能够独当一面了,他走出父亲的铁匠铺另立炉灶。

他先去了山东乐陵的一家企业,主要干打螺丝的活。

两年后,已结婚的刘长顺先后在盐山县李窑村和孟村回族自治县庞庄子村继续从事打铁营生。

曾经红火

1983年,刘长顺把铁匠铺搬到了盐山县前韩村东街。

刘长顺的铁匠铺专门加工生产耧、犁、耠子、耙、镰刀、锄头等小型农具。他既给农户加工、修理农具,又批发、零售。

由于刘长顺为人实在,加之附近没有同行,一到前韩村大集,铁匠铺就会迎来很多修理农具的人,卖出去的成品也多。

那时刚刚包产到户,家家都用小农具,铁匠铺生意特别红火,还要雇人帮忙。有时雇一个人忙不过来,还要雇上两个人。最忙的时候,他的老伴儿和儿子也要跟着帮忙。

慢慢地,他的老伴儿和儿子也变成了打铁的行家。

看着刘长顺的铁匠铺干得好,活多、挣钱,那时候很多人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刘长顺铁匠铺,让孩子当学徒。

“那时候,光学徒就有三四个。”说到这时,刘长顺满脸的自豪。

刘长顺那时候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几百元,多的时候能到1000元,比当时人们的工资要高很多。

刘长顺说,那时候,他和老伴儿数着挣来的钱,也偷着乐过。

说起当时红火的生意,刘长顺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

刘长顺说,不仅仅是他的铁匠铺生意红火,曾经他父亲的铁匠铺生意也是很红火的。

“我们家兄弟姐妹9人,除了我,其他8个孩子都上了学,这在那个年代是比较少见的。”刘长顺说,可以说是铁匠铺养活了他们一家几代人。

“不仅仅是养活了,在当时还让我们过上了不错的生活。”说到这,刘长顺满脸的欣慰。

渐渐衰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打铁的工具也在更新换代。

刘长顺的铁匠铺也添置了电锤、电焊机、切割机、砂轮机和电动鼓风机等电动化设备。

刘长顺不用抡六七公斤重的大铁锤了,焊接、磨制比以前也省时省力了。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普及,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走进了越来越多农民的家里。

“到了2000年左右,我能明显感觉出生意不如从前了。”刘长顺说。

因为打铁苦、打铁累,曾经的学徒渐渐都走了。“年轻人吃不了那么大的苦,他们从这学了打铁,也没有再去开铁匠铺。”

再后来,刘长顺的两个儿子也坚持不住了,嫌铁匠铺的活累,挣不到钱,也都离开了铁匠铺,到企业里打工去了。

“我理解孩子们的想法,毕竟他们也都结婚生子了,需要挣钱养家。”刘长顺说。

只是,刘长顺有些遗憾,他家的铁匠铺从祖上一代代传下来,到他这里已经传到了第四代。

“我原来是想着把铁匠铺再传给我的儿子,让铁匠铺继续传下去的。”刘长顺说。

但理想总是拗不过现实的,昔日热闹红火的铁匠铺,只剩下刘长顺和他的老伴儿在坚守。

活不多,但刘长顺照样生起炉子,照样叮当叮当地加工着农具。

刘长顺有他的想法:“有时候两天卖不出一件小家什,但煤炉子也得让它冒烟,机器照样工作,当人们听到叮当的打铁声,说明我这开了大半辈子的铁匠铺还在营业。人们有需求的时候,还会想着我。如果不干了,我就失业了,一辈子的手艺也就完了。”

刻进生活

几年前,刘长顺的老伴儿去世了。

如今,铁匠铺里只剩下刘长顺一个人坚守着。

每天早晨,刘长顺还是先生起炉火,点燃自己这一天的希望。

因为活儿少,曾经的电锤,刘长顺已经不用了。他干活的时候,还是喜欢用最传统的铁锤叮叮当当地敲着。

刘长顺说,如今铁匠铺开门营业,从收入上来说,已经算是在硬撑了。

刘长顺的孩子们,还有他的兄弟姐妹们都不止一次劝他别干了,可刘长顺一直固执地坚持着。“我这一辈子,就学了这一门手艺。”刘长顺说,对他来讲,打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

“我从小就听着叮当叮当的打铁声长大,铁匠铺养活了我一家子,现在让我不干了,我舍不得。”刘长顺说,如果现在不打铁了,他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

如今,隔三差五地会有邻居到刘长顺的铁匠铺买个农具,或让刘长顺修理一下农具。

每到这个时候,刘长顺都会特别欢喜,“我这手艺还能为老邻居提供个方便,这就是价值。”

也有人专门带着孩子来到刘长顺的铁匠铺,给孩子们讲,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打铁技艺;偶尔还会有附近的学生到刘长顺的铁匠铺来参观。

每当这个时候,已经驼背的刘长顺的身姿要比平时挺拔。

他会给人们讲解打铁用的各种工具和打铁的技艺,嘴里还念叨着:“时间长了,我看着一块材料,就能知道出多长、多宽的东西。”

刘长顺说,他舍不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他这失传,也舍不得这项传统技艺真的消失。

“只要还能干一天,我就要继续干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打铁。”刘长顺说,他想尽一个老铁匠的所能,留住打铁技艺……

2023-06-01 小小的铁匠铺曾养活了盐山的刘长顺一家人。如今,虽然已经没有多少生意,但是73岁的他依旧每天叮当叮当地打着铁——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2645.html 1 老铁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