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视察了我们这里的旱碱麦种植情况,现在想起来我都很激动。”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依旧心潮澎湃。
“旱碱麦是我们农民的‘金种子’。都说我们这儿的面好吃,那是旱碱麦的功劳。”刘玉锁家今年种了20亩旱碱麦,预计产量能达到6000公斤。
“今年旱碱麦长势好,前些日子又下了一场喜雨,丰收在望了。盐碱地变成‘增收田’,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就鼓起来了。”刘玉锁望着即将开镰的麦田憧憬道。
致富的
美味面花
活灵活现的“小鱼”,栩栩如生的“兔子”,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子”……经过发面、接面、和面、醒面、揉面、再醒、再揉……反复18道工序后,一屉屉面花就露出了真容。
因为旱碱麦面粉麦香浓郁、绵软筋道,面花成为渤海新区、黄骅市最具特色的面食。传统面花制作技艺已有600年历史。2009年,黄骅面花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二庄镇董庄子村的董九海接到北京一个客户的电话,要预订300个面花。
“我家做面花生意有六七年了,每年都能卖出约10万个面花。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是春节前后。”今年64岁的董九海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制作面花,纯老肥发面,纯人工制作,这给他带来了很多回头客。很多人在他家购买面花,作为礼物送给外地的亲朋。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的一些客户吃过了董九海做的面花,逐渐成了老顾客。
“我年纪大了,不能外出打工了,就想在旱碱麦上做文章。一年收入三四万元钱,我们老两口很满足。”董九海说,只要保证真材实料,不怕面花销不出去。
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将面花发展成了文创产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十二生肖”系列面花,一套仅重450克,最高可卖到60元,年出货量达上万套。
“老肥发面、手工搕花等传统工艺制作的面花,深受京津地区消费者青睐,每斤能卖到10元钱。”孙建军难掩喜悦之情。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孙建军对旱碱麦面粉进行深加工,推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气等创新型系列面花美食。产品一经推出,深受客户青睐。
旱碱麦完成
“华丽变身”
除了通过家庭制作,更多的旱碱麦在面粉厂完成“华丽变身”。
在振学面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旱碱麦通过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完成了清理、研磨、包装、分类等加工制作流程。
“我们现在每天可处理小麦300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产品占到了总产品的95%以上。我们生产出的旱碱麦面粉不沾手、韧性强,深受顾客喜爱。目前,我们的旱碱麦面粉已经销售到全国多个地方。”振学面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振学说,为了保障面粉品质,他们与10余家合作社以及种粮大户达成合作,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余亩。
记者了解到,在振学面业有限公司内,不少员工是边种田边就业。“厂里的员工大多来自附近村里,家里都种着旱碱麦。旱碱麦种植为这些员工带来了一份收入,在厂内就业还会获得一份工资。”刘振学说。
通过对接大型商超、“互联网+”电商平台,以旱碱麦面粉为原料的面食几年前就端上了北京人的餐桌。用旱碱麦面粉加工的果蔬面、蝴蝶面等面食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们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俊义说,旱碱麦的售价高出普通小麦10%以上,加工的面粉每公斤售价12元至16元。目前,沧州市培育了旱碱麦专业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