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后,我和几位老同事相约走进太行山。巍巍太行,民族脊梁,这是一座信仰之山、英雄之山。走进太行,边思边悟,追忆百年党史,寻访红色足迹。在红色之旅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第一站是坐落于阜平县城南庄村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从1937年到1948年,聂荣臻同志领导晋察冀军区以这里为起点,创建了我军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树起了坚持敌后抗战的旗帜,被毛泽东同志授予“抗日模范根据地”的光荣称号。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该馆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县城南庄,居住工作了46天。期间,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为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亲自起草了《纪念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一次具体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动员令。
纪念馆分为展览区、室外雕塑区和后山旧址区。展览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广场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室外雕塑区设有聂荣臻和美穗子,邓拓、沙飞与新闻战士,李勇和爆破组,戎冠秀与受伤战士,国际友人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等六组雕塑。展览内容全方位再现了晋察冀边区光辉的战斗历程,在弘扬晋察冀精神、教育激励后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收藏、展示红旗渠历史,研究、传承红旗渠精神的一座展馆。纪念馆形态设计为舞动的红色水渠,是红旗渠精神的升华,红旗渠形态的延伸。林州人民改造自然的壮举凝聚成这座气壮山河的雕塑,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1960年,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用10年的艰辛与智慧、心血与砥砺,在太行山腰上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愚公移山神话穿越千年时空定格在太行山上。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红旗渠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竣工。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形成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迹”。
走进林州,让我们深切感到: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深刻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一座丰碑。走进新时代,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
著名摄影家魏德忠说过,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亲身感受红旗渠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留给我们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记忆,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红旗渠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夜宿邢台县英谈村。英谈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内60多处院落依山就势,多为明清时所遗存,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民居依山而建,随坡就势,因地形差异而千姿百态,这些红石民居层层叠叠、参差错落,别具一格、自成特色。开放院落,设有后门,无论从军事意义上理解,还是从村民和谐相处上体味,均不失古老文化的风韵。
抗日战争时百户人家的英谈村,参军村民竟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6名在战场上光荣牺牲,成为革命烈士。解放战争中,这里是八路军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所在地。刘伯承元帅曾在汝霖堂住过。村中河流穿过,让古寨更多了一份灵气。
寻访红色足迹,感悟初心力量。漫步其中,我用心倾听这寂静中隐约呈现的历史回响。前行的路上,我们祈盼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