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在沧县马辛庄村通往沧州市区的公路上,都会有一个几十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前行。这个由电动车、电三轮、自行车组成的车队有一个共同点:车子上都载着刚出锅的切糕。
马辛庄,可谓是沧州切糕的原产地,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村子70%的村民都是卖切糕的。
“我们村是名副其实的切糕村。”在运河区天成名著小区附近卖切糕的田娜自豪地说。
同行不是冤家
马辛庄隶属于沧县捷地回族乡,位于沧州市区南十公里,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的村子。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这里和其他村子一样,村民们还在苦苦地探求致富的道路。一对姓李的兄弟从外地学来了做切糕的手艺,开始做切糕到沧州市里去卖。
都说“同行是冤家”,可在马辛庄却不是这样。马辛庄人做买卖不怕别人跟着学,做嘎巴、磨豆腐、种萝卜、养鸡,勤劳的马辛庄村民发现了谁家有致富门路,都会学着来干。主家也从不藏着掖着,而是鼎力相助。
做切糕也一样,村民串个门看几次,也就都学会了做切糕。
渐渐地,一个村子大部分人家都掌握了做切糕的手艺。农闲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卖切糕的队伍,以改善自家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末,马辛庄村光到沧州城里卖切糕的车子就有一百多辆。
虽说从马辛庄到沧州市区仅有十公里的路程,可是在那个自行车做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却也不近。为了赶到早饭时到达沧州,基本上每天天一亮,卖切糕的村民们就排着长队从村里出发了。
好米、好枣做出的切糕味道大同小异,马辛庄人卖切糕吆喝的腔调也基本相同:“切糕,好枣的——”
拉着长音的吆喝声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小小的切糕也成了马辛庄百姓的致富糕。
田娜的娘家在马辛庄,她就是看着叔叔伯伯们做切糕长大的。八年前,为了补贴家用,她也卖起了切糕。
“原来,我丈夫的工资都是月结,后来改成了年结。一下子,家里就断了经济来源。我这才做起了切糕。”田娜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有了更好的致富途径,卖切糕的只剩下了老人和女人。她每天早上从家出来,中午前就能卖完了,不耽误照顾孩子,每天还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她很满足。
卖切糕的老哥仨
孙荣景、孙荣岐、孙荣兴是亲哥仨,哥仨的房子紧挨着。
年轻时,哥仨都卖过切糕。每天下午做切糕时,哥仨家的烟囱里几乎同时冒烟。
和村里大多数卖切糕的村民一样,哥仨都是农忙时就种地,农闲时就卖切糕补贴家用。几十年间,孙家哥仨光烧坏的锅就有30多口。
今年80岁的孙荣景前两年患过一次血栓,腿脚不那么利索了。无奈只能放弃卖切糕这个干了几十年的营生。
每天下午,俩弟弟在家捡枣、泡米、做切糕时,孙荣景都要过来转两圈。他说:“卖了一辈子切糕,离不了了。每天闻着香甜的切糕味,心里才舒坦。”
76岁的孙荣岐说不上自己开始卖切糕的具体年份:“不到40岁就开始卖。”当时,他骑着一辆‘大铁驴’,满沧州市转悠着叫卖。“几十年前的沧州市里没有几栋楼房,都是小胡同。我就转着胡同卖。那会儿切糕才1块钱一斤。我们走街串巷地吆喝,要有一个好嗓子。‘切糕,好枣的——’这一声吆喝出来要悠长有韵味。你看,我的脖子是不是比别人粗一些。”说着,孙荣岐示意记者看他的脖子,“每天不停地吆喝,这块肌肉都比别人的大,脖子自然比人家粗。”
“现在好了,卖切糕的都骑上了电动车,配上了小喇叭。我们省劲多了。”73岁的孙荣兴接口道。“我不去沧州卖,就在周边村上。现在,我的切糕卖7块钱一斤,市里能卖到8块钱一斤。”
虽然有了小喇叭,但老哥俩有时候技痒,也会吆喝上几声。悠长的吆喝声,常能引来一些馋嘴的孩子。
“做切糕的都烧柴火,火不硬,蒸出的切糕好吃。”记者采访时是下午3点,孙荣兴家的切糕已经入锅了。
农村的大锅台,一锅出个10多公斤切糕不成问题。
大锅台边放着的一溜青砖和石块,也是做切糕的“宝贝”,把翻搅好的原材料用笼布包好、拍圆,这些“宝贝”就该登场了。
孙荣兴说:“这些石头煮了十多年了,都煮干净了,你看看这青砖,现在都不多见了。一锅十来斤的切糕,就得压五六十斤的重物。”
原来,这“压糕石”的分量也有讲究。压轻了,煮出来的切糕会散,吃着不够筋道。压重了,切糕的口感又不好,也不好吃。这轻重拿捏,全靠手底下几十年的经验分寸。
“大铁驴”坐骑
73岁的孙荣波也有着几十年卖切糕的经历。如今,孙荣波在一众卖切糕的村民中显得与众不同。
说他与众不同,并不是他的切糕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他卖切糕时的交通工具与众不同。
现在,孙荣波仍骑着上世纪的“大铁驴”。
“这辆‘大铁驴’是我们家的功臣。50年前,我可是花了大价钱买的。”提起自己的坐骑,孙荣波一脸的自豪:“150块钱,那会可真叫钱呀!”
很多年,孙荣波就是骑着这辆“大铁驴”卖切糕供出了两个大学生。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家庭条件变好了,但孙荣波仍然愿意骑着“大铁驴”走街串巷。
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孙荣波就骑上“大铁驴”带着热腾腾的切糕赶往沧州。
“年轻的时候,我在河西卖。现在我每天都在道东附近转悠。百合世嘉、东方世纪城几个小区转下来,切糕也就卖完了。”10公里的路程,孙荣波骑着“大铁驴”需要一个小时。
一年里,孙荣波有八个月都要出去卖切糕。儿女和老伴劝他,实在愿意卖可以换辆电动车,省力气,但孙荣波不愿意:“这辆‘大铁驴’跟了我半辈子,骑上它我心里就踏实。”
对于孙荣波来说,每天骑车来回两个小时,就当锻炼身体了。
50年间,“大铁驴”除了车架子没换,车把、车胎、车座等零件都不知道换过多少次了。
在“大铁驴”的横梁上,有一个布兜,里面装着孙荣波的全部家伙什。一部老年手机和一个收款二维码。
“没有这个不行呀!现在人们都不带现金了。”每当孙荣波拿出二维码让顾客付账时,上世纪的“大铁驴”和新世纪的二维码仿佛穿越了时光重合在一起。
女儿给孙荣波的微信号起名为“老头切糕”,孙荣波很喜欢。
切糕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金街有一个卖切糕的摊位,招牌上鲜红的“切糕”二字很是显眼。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沧州市里大部分摊位“切糕”都用同样的字体。
摊主是65岁的张清岭。没错,他也是马辛庄人。
张清岭告诉记者,马辛庄有家做广告刻板买卖的,从第一家在这家做“切糕”招牌后,之后这两个行楷字的模板就成为全村的通用样式。
在马辛庄卖切糕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去干扰同行的买卖。不论是流动的摊子,还是固定的摊位,大家都达成共识,每个摊位辐射的范围内,后来的人就不能在这里抢生意了。
在一众卖切糕的村民们中,张清岭是个特别有想法的人。年轻时,他走南闯北跑业务,见过世面,大小买卖干过不少,“卖切糕是兜底的活。”张清岭笑着说。
不管干什么,张清岭都希望比别人干得好。他卖的切糕种类也比别人多,红枣的、豆沙的、黄米的、紫米的,最多时,他能一锅出4个品种。
怎样做紫米切糕不染色到白米上?怎样泡黄米面不发酸?怎样让豆沙达到最佳口感……这些做切糕的“技术难题”都被张清岭一一解决了。
如今,儿子一家在沧州市里定居,老伴也在沧州给他们看孩子。只有张清岭一人住在马辛庄的老宅里,因为那里有他做切糕的锅灶。偶尔,张清岭觉得累了,就会休息两天。但一闲下来,他又觉得还不如卖切糕有意思。于是,第二天,他又开始重复捡枣、泡米、做糕的流程。
曾经有一个短视频博主将张清岭做的切糕发到网上,引得山东菏泽、邢台等地的网友前来学习。张清岭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技术教给他们。他说:“难得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个手艺,把他们教会了,等以后我们这拨人老得卖不动了,人们也还可以吃上手工做的切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