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第15版:15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多元艺术 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何晓玲 摄影报道

每日限流4000人,游客提前预约参观。

“一船明月过沧州”主题展墙

苏绣作品《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

老泊头火柴厂的设备展示

展馆正门

在园博园内,一座隋唐风格的建筑恢弘大气。这里就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一园一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展馆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总展陈面积约为15885平方米,气势恢弘、体量规整的隋唐风格建筑与曲水流觞、水色山光的园区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宫、苑、水”一体、开放而写意的整体空间。

全馆共分为三层,主体空间由1个共享大厅、5个主题展厅和1个临展厅组成:从一层的“中国大运河——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及“一船明月过沧州——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到二层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大运河生活美学展”和“指尖大运河——非遗技艺体验和研学馆”,再到三层的“非遗传奇:运河狮奇妙探索之旅——大运河非遗数字体验馆”,以中国大运河丰沛的非遗积淀为主线,“总、分、总”的叙事架构形成一条既连贯且灵活的动态脉络,共呈现人类级非遗展项19项、国家级非遗展项370项、省级非遗展项103项、市级非遗展项30项,多媒体非遗展项约500项,共计约1022项,集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彰显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展馆预计明天面向公众开放。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厅:

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非遗项目“打包”呈现

大运河自北向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

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达,更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厅,共展示了大运河流经的8个省市代表性非遗项目300余项。

在“序厅”,有一面巨大的浮雕景墙,整体展示了大运河流经的8省市的航运风貌、代表性建筑景观和40余项非遗项目。

在主展厅大运河“北京段”,展区的中心摆有一件景泰蓝作品《船承大运》。

北京展区还有一处戏台——京韵绕梁,展示了京剧以及相关的剧装制作技艺等。

游览完大运河“北京段”,来到“天津段”。抬眼望去,上空有一条“光带”,好似璀璨的星河;脚下有一条“水带”,寓意流淌的运河。“光带”和“水带”贯穿整个展厅,寓意大运河非遗是经由时间和空间共同酿制传承的人民智慧。

来到大运河“河北段”,迎面的大型“镇海吼”让人震撼。

“河北段”还展示了磁州窑、胜芳灯会、衡水内画等非遗项目。

接下来的大运河“山东段”,被誉为“文化泰山”的孔子雕塑迎面出现。

大运河“河南段”展示了唐三彩、钧瓷、汝瓷、绞胎瓷等陶瓷艺术。

“安徽段”的“文房四宝”闻名古今,令人赞不绝口;“江苏段”苏绣作品《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巧夺天工,由16个绣娘每天工作15个小时,历时4个月完成;“浙江段”展示了蚕丝织造技艺以及桑蚕习俗……

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厅游览,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也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沧州非遗项目集中展示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以“一船明月过沧州”为主题,这个展厅主要展示沧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入序厅,迎面看到一轮水纹“月亮”主题景墙,呼应了“一轮明月过沧州”。主题景墙背面是沧州市的“非遗地图”,大运河从中穿流而过。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共分为3个展示单元。第一单元“舞韵·乡音”中展示了沧县狮舞、沧州落子、黄骅麒麟舞、西路梆子等非遗项目。

沧县狮舞非常有名,它吸收了舞蹈、戏曲、杂技、武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黄骅麒麟舞,两只高大的麒麟,一雄一雌,代表金童玉女。麒麟舞也需要两个人来舞,独特之处在于前面的人脚蹬高跷,所以整体看起来就更加高大威猛。在乡音悠远展区,西河大鼓演员现场演唱,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第二单元“武术·杂技”中,大家可以看到武术和杂技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的精彩表演。沧州是杂技故里、武术之乡,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可以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武术杂技的力与美、奇与险。

第三单元“百工味道”主要展示沧州的手工艺、美食和医药。这里展示了有百年历史的泊头火柴制作机器。泊头火柴的出现打破了“洋火”的垄断,让我们用上了自己生产的火柴。

最后来到尾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抽象狮子造型。它由一枚枚传统印章组成,上面印刻着沧州市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光暗下来,结合大屏幕上的沉浸式影片,大家可再次深入感受狮城非遗的魅力。

二楼和三楼的展厅包括大运河生活美学展,非遗技艺体验和研学馆,以及大运河非遗数字体验馆。开放后,将为游客增加更多的体验感,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2023-05-26 本报记者 何晓玲 摄影报道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2168.html 1 多元艺术 生生不息 /enpproperty-->